1949年渡江战役之后,解放军如同秋风扫落叶清除了长江以南的国民党余部,蒋介石败逃台湾,从此龟缩一隅,但由于一些原因,金门,马祖两岛没有解放。
1958年8月23日,金门岛上响起了隆隆的炮声,海对岸的解放军接到命令,对金门岛展开大规模炮击,打的国民党军队措手不及,金门防卫司令部的三位副司令当场被炸死。
金门炮战持续了一个多月,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收复金门岛在此一举的时候,10月5日双方炮战结束,并没有发生双方军队直接的正面交锋。
双方实际控制范围也没有发生改变,人员伤亡微乎其微,但就是这种看似形式上的战斗,但其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没有收复金门岛体现了毛主席绝世的战略智慧。
首先,留下金门岛是保证台湾和大陆微弱的联系。
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实际上两岸之间已经隔绝,台湾与大陆之间隔着一道长长的台湾海峡,但金门岛距离大陆却很短,最短处只有2000多米。
攻下金门岛可能易如反掌,但却彻底切断了台湾和大陆地区的联系,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两岸统一。
其次,留下金门岛有利于打击台独势力。
国民党败逃台湾之后,台湾本土便滋生了台独思想。
国民党发迹于大陆,根也在大陆,如果蒋介石在台湾独立建国,否认两岸之间同宗同源的联系,国民党也将成为孤魂野鬼,在台湾的统治地位失去了合法性,反攻大陆更是无从谈起。
留下金门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是给蒋介石留下一个念想,让蒋介石不要孤注一掷,走向分裂国家的路子。
此外,美国在这个时候已经一直鼓吹一中一台的分裂言论,蒋介石在这个事情上面却和美国产生了重大分歧,蒋政府坚决反对美国的立场,但又需要美国在军事上的支持。
对于蒋介石来说,只要金门岛还在,蒋介石就有理由与美国讨价还价,如果蒋介石不同意美国的分裂方针,美国就是一厢情愿,分裂中国的目的自然也就无法得逞。
再次,打而不攻金门岛是试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实际应用范围。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蒋介石更加有恃无恐,多次对大陆进行骚扰,在美国的军事援助下进行高空侦察,这是我国政府绝对不能容忍的。
与此同时,英美两国在中东分别展开了军事行动,强力介入黎巴嫩和约旦的民族解放运动,这让台当局产生了世界大局即将发生改变,反攻大陆的时机已经到来的错觉,开始蠢蠢欲动。
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党中央为打击蒋介石的嚣张气焰,果断采取炮击金门的行动,炮击开始后,9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宣布美国将协防金门马祖地区,但随后中国针锋相对的提出中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这个距离完完全全的把金门岛划到了领海范围内。
朝鲜战争之后,美国不愿意与新中国政府发生正面的冲突,面对解放军的强烈攻势,看看美国的态度到底如何。
事实证明,帝国主义真的就是纸老虎,面对解放军炮击,美国政府没有拿出行之有效的增援策略。
杜勒斯宣布协防金门马祖地区之后,美国只派出了护航军舰象征性的保护来往于台湾和金门岛之间的运输舰。
但解放军采取了只打蒋军,不打美军的战略方针,蒋介石方面损失相当严重。
在美海军军舰的眼皮子底下,解放军海军将向金门岛运送援兵和给养的运输船一艘艘击沉。但面对没有对自己发起直接打击的美军舰,只能干瞪眼不能做任何事情,这让美军的“协防”成了一纸空文。
同时我国也试探除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在美国人心中的实际应用范围。
最后,有利于支援中东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
从国际大环境来讲,打击蒋军的同时也打了美国人的脸,能够提振当时正在争取民族解放运动的中东国家的士气,让他们意识到美国人,美国军队也没什么可怕的。
由此可见毛主席在军事,政治上的的高瞻远瞩以及极具战略智慧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