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之前,差点以为自己死了”

白卉打个比方 2025-04-30 00:30:41
《一日浮生》是一本“不友好”的书,世人一直恐惧的死亡被揭公开谈论,我们忙于“战胜衰老”“延年益寿”,却从未真正凝视过死亡的本质 “我们所有人都是朝生暮死的存在,无论记忆还是被记忆者,都只是活在今日的浮生一日。” . 书名 | 一日浮生 作者 | 欧文·亚隆 . 亚隆他拒绝扮演“全知医生”,而是以“同行者”的身份,与书里的主角共同探索存在的深渊和生命与死亡的意义。他带囤积症医生走进养老院,让老人们诉说“旧物”的意义。他面对容貌焦虑的写作者,拿起她的旧照片反问:“那时的你在害怕什么?” 这种治疗不是技术表演,也不是单一的问诊,而是“灵魂的相遇”。正如他所说:“治愈从不是技术,而是两个人真实的相遇” 在我看来,亚隆的“反套路”疗法反而更加的冲击患者 . 死亡、自由、孤独、无意义,亚隆并未提供廉价和草率答案,而是通过书中的十个故事告诉我们:生命本无意义,但“投身于生活”本身即是意义。一位护士在照顾绝症患者时陷入绝望,亚隆却建议她成为“临终艺术家”,将消毒水味与监护仪的滴答声化为创作素材。多年后她写道:“治愈他人的过程,也是将自己从深渊中打捞出来的过程” . 亚隆的独特之处,在于将文学与哲学结合治疗,当然这并不是一个普适性的疗法。他让患者阅读《沉思录》,与两千年前的奥勒留对话;他引用叶芝的诗句,将咨询室变成存在主义的诗会。治疗师必须进入他人的经验世界,不带预设地倾听,才能从一个倾听者的身份下,去了解不同的苦难 . 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推石上山,亚隆则让患者成为自己的西西弗斯。在无意义的循环中创造独属自己的独行之路 .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