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陈毅到上海一家面馆吃饭,正吃着,一老农走了进来,点了一碗阳春面。陈毅见状,当即勃然大怒,对服务员喊道:“把你们老板叫来!”
在新中国初期的上海,阳光透过古巷的梧桐树洒下斑驳的影子。这一天,市长陈毅与他的警卫员以普通百姓的装束,走在这座城市的街头。他们在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驻足,用平民的眼光去观察和感受这个正在变革中的城市。
走过一家又一家的店铺,陈毅和他的警卫员沿着曲折的巷道,来到了一家不起眼的面馆。面馆小而温馨,木质的桌椅散发着岁月的痕迹,店内的客人络绎不绝。他们找了个角落坐下,点了几碗热气腾腾的面。
不久,一位衣着朴素的老农走进了面馆,坐在了陈毅他们旁边的桌子。老农点了一碗最简单的阳春面。这一幕似乎触动了陈毅的内心,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思考。
突然,陈毅站起身,声音坚定而有力:“把你们老板叫来!”整个面馆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
服务员快步跑去叫来了老板。老板一脸疑惑地走到陈毅面前,陈毅问道:“你们面馆的面为什么这么贵?老农只能点得起阳春面。”
老板愣了一下,回答说:“市长,我们的价格已经是市场价了。”
陈毅听后,面露严肃:“作为一家面馆,应当考虑到每一位顾客的消费能力。你们的价格虽然是市场价,但却忽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我们新社会要倡导的是平等和公正,你们应当考虑调整价格,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美食。”
老板听陈毅的话后,面露诚恳之色,连声表示会重新考虑价格策略。他转身走向收银台,取出纸笔开始认真地计算着什么。周围的客人们交头接耳,议论着发生的一切,但无人敢大声说话,只是偷偷地观望。
陈毅点了点头,转而继续吃他的面。他的动作平和,仿佛刚才的举动不过是日常小事。警卫员坐在他对面,也默默地吃着面,但不时抬头观察周围的情况。
不久,老板重新出现,他走到老农的桌前,蹲下身子,开始和老农交谈。陈毅和警卫员没有明显反应,只是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幕。老板的声音不大,但足够让周围的人听见:“老伯,我刚才想了想,决定调整一下我们的价格策略。以后,像您这样的普通百姓,来吃面可以享受优惠。”
老农显然有些意外,他抬头看了看老板,又望向陈毅和警卫员所坐的桌子。老板回头向陈毅点了点头,表示感谢。陈毅微微颔首,继续吃他的面。
接着,老板又走到其他客人的桌前,向他们解释了即将进行的价格调整。一时间,面馆内的气氛变得热烈起来,客人们对老板的决定表示支持和赞赏。一些客人甚至站起身,走到陈毅的桌旁,向他表示敬意。
陈毅面带微笑,对他们说:“我只是做了一点我应该做的事。我们新社会的每个人,都应该为实现公平正义出一份力。”
午餐结束后,陈毅和警卫员准备离开。老板亲自送他们到门口,再次表示感谢。陈毅挥了挥手,和警卫员一起融入了巷道中的人群。
在回程的路上,陈毅和警卫员并没有太多言语。他们穿过熙熙攘攘的市集,经过嘈杂的街道,直到再次回到了那条安静的巷道。陈毅停下脚步,望着这条充满生活气息的老街,深吸了一口气。
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渐渐远去,陈毅和警卫员继续他们的行程。他们又走进了一家店铺。店里的店小二一见是陈毅,便神色紧张,急忙去请老板。
老板走过来,脸上带着紧张和歉意。他不停地向陈毅道歉,但陈毅并不是来寻求道歉的。他直接询问了一个让老板更为心虚的问题:“一十和十一是什么意思?”
老板支支吾吾,最终还是解释道:“一十代表的是干部领导,而十一则代表的是像那位老人那样的普通平民。”他的声音越来越小,显然对自己的解释感到羞愧。
陈毅听后,情绪激动:“现在都什么年代了,新中国已经解放了,你们怎么还有这种等级观念?这是落后的,是腐朽的!”他的声音在店内回荡,让所有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老板连忙跟陈毅道歉,并命令店小二给老人重新上了一碗热气腾腾、分量充足的面。他还对陈毅说:“陈市长,我们知道错了,以后我们绝不会再有区别对待,对每个人都平等。”
陈毅的私访并非只此一次。在他不断的实地考察中,他发现了许多类似的情况。每当遇到这样的事,他总是毫不犹豫地纠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改变这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残余思想。
随着陈毅多次的努力,上海市的社会风气逐渐发生了改变。平等公正的思想开始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传播开来。街头巷尾,人们的谈论中不再是等级的区分,而是对一个更加公平、更加美好的社会的期待。
新中国的黎明已经到来,而在这样的黎明中,陈毅的身影仿佛成了一道光,照亮了前行的路。他的行动,不仅仅是为了纠正一家店铺的不公,更是为了推动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社会进步。在这样的努力下,上海,这座东方之珠,正逐渐展现出它崭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