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退款 电商平台全面取消仅退款
电商平台全面取消“仅退款”政策,看似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收权”,实则是对行业生态的一次深度重构。这场始于2021年的售后规则革命,最终以监管介入和平台集体转向收场,背后折射出中国电商从“流量狂欢”到“质量深耕”的转型阵痛。
一、规则嬗变:从“消费者至上”到“生态平衡”
“仅退款”政策诞生于拼多多对生鲜品类高退货成本的破局尝试,其本质是用平台补贴换取消费者信任。这一模式在2024年被全行业效仿后,迅速异化为“羊毛党”的套利工具——职业退款团伙通过伪造“货不对版”证据、威胁差评等手段,批量实现“0元购”,甚至衍生出“宠物鱼打麻药伪装死亡申请退款”等极端案例。数据显示,2024年电商投诉中“仅退款”纠纷占比达33.96%,部分商家因恶意退款损失超12万元,中小商户生存危机倒逼政策转向。
此次调整并非简单倒退,而是从“平台强制”到“商家自主”的权力让渡。淘宝对评分≥4.8分的优质商家减少干预,拼多多赋予商家36小时自主处理权,抖音上线“AI质检”系统识别商品瑕疵,这些举措构建起“分层管理+技术防御”的新规则体系。更值得关注的是,1688推出“平台补贴+商家协商”模式,对诚信买家直接由平台买单,这种“有限兜底”既避免商家承压,又维护了消费者合理权益。
二、行业重构:告别低价内卷,激活质量竞争
取消“仅退款”打破了电商行业“低价换流量”的恶性循环。过去,商家为应对高退款率不得不压低价格,甚至用劣质商品对冲风险,形成“低价-低质-高退款”的死循环。政策调整后,福建茶叶商家林先生将节省的物流成本投入有机认证,广州服装企业转向地理标志商标提升竞争力,这种“降本增效”的路径正在重塑行业逻辑。
平台竞争维度也发生根本转变:淘宝上线“店铺真实体验分”,用数据化手段替代“仅退款”作为信任背书;京东联合品牌商打造“溯源认证”体系,从源头保障品质;拼多多成立“商家权益保护委员会”,优化申诉流程。这些举措标志着电商从“流量争夺”转向“质量深耕”,与德国Zalando通过法律诉讼追回87%恶意退款损失、亚马逊将恶意退款率控制在0.3%的国际经验形成呼应。
三、博弈升级:消费者与商家的“二次觉醒”
对消费者而言,政策调整意味着维权成本上升与理性消费回归。10元商品退货需自行承担运费,迫使部分用户转向保留宽松政策的平台(如亚马逊),但1688数据显示,新规实施后商品详情页停留时长增加32%,退货率下降17%,消费者开始更谨慎地评估商品价值。平台同步推出的“发货后极速退款”“拒收后退款”等机制,正在用技术手段缓解体验落差。
商家则从“被动承压”转向“主动防御”。义乌小商品市场商户自发拉横幅“感谢平台还我们公道”,反映出中小商家对政策调整的普遍支持。但维权之路依然荆棘密布:杭州互联网法院数据显示,商家起诉“仅退款”消费者的案件中,全胜率仅25%,多数情况下只能追回货款。这种困境倒逼商家建立“预防-应对-诉讼”的全链条防御体系,如宠物食品商家提供体验装减少纠纷,全国商家互助会跨区域追讨货款。
四、监管再平衡:从“包容审慎”到“精准治理”
政策调整的深层动力来自监管逻辑的转变。2025年两会期间,市场监管总局明确将“仅退款滥用”列为治理重点,要求平台“保障商户正当权益”,这与此前“包容审慎”的监管基调形成鲜明对比。北京市检察院公布的典型案例中,职业退款团伙最高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司法机关开始用刑法手段震慑恶意行为。
但政策落地仍需破解三大矛盾:一是“一刀切”与商品特性的矛盾,生鲜、虚拟商品等特殊品类需差异化规则;二是“商家自主”与“消费者弱势”的矛盾,需建立平台仲裁的“最后一公里”机制;三是“跨平台流动”与“信用孤岛”的矛盾,需推动电商信用体系互联互通。中国法学会专家建议,平台应鼓励而非强制商家开通“仅退款”,并搭建换货、维修、补偿等多元售后渠道,这为规则优化指明了方向。
这场规则变革本质上是电商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当“仅退款”从“竞争利器”退化为“生态毒瘤”,取消它便成为行业自我救赎的必然选择。未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商家权益与消费者体验、平台责任与市场活力之间找到新平衡点——这需要技术创新的持续赋能,更需要监管智慧的精准施策。正如亚马逊用信用体系将恶意退款率控制在0.3%,中国电商的“后仅退款时代”,或许将诞生更具韧性的商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