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债的“计划生育”时刻:一切或许都只是宏观调控的轮回

新浪财经 2025-04-18 20:45:35

A:浙江数家AAA城投/江苏数家AAA城投/河北AAA城投寻找租赁信托保理等非标资金,能做的来询,渠道勿扰

B:高价收购已开通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功能的证券产品户,有此类产品户资源的欢迎合作

C:承接地方政府外资招商引资业务,模式为QFLP基金,操作周期1-2个月,欢迎地方政府/城投/施工方咨询合作

D:长期寻找QDLP/QDII/TRS/外资行结构性存款/CLN等通道,资金为私募产品资金

“所有正在发生的事情总要拉到一个宏观的角度,抽离出来再看,会发现历史是不断重演的,各方各面,如果对比来看,就像是笑话。”——作者(里德尔)

如果要形容当下的城投债监管周期,可以借用一个看似不相关但极其相似的案例——计划生育。从最初的“放开生,能生就生”,到后来的“严格管控,超生就罚”,再到如今的“鼓励生育,多生发钱”,政策的起伏背后,逻辑其实非常简单——宏观调控。

今天的城投债,走的也是一条类似的路径。

过去,基建狂飙,城投债能发就发;

现在,债务超标,监管收紧;

未来,经济承压,或许会再次放松。

如果把这些政策放到一个更大的时间轴上来看,就会发现,所有的调控,最终都只是个周期性的摆动。今天的“去杠杆”,会不会就是明天的“再放松”?

第一阶段,城投债的“野蛮生长”:基建狂飙,一切都靠债

中国的地方政府融资模式,一直是政策调控的产物。过去十几年,在财政约束有限、土地财政繁荣、基建拉动增长的背景下,城投债经历了疯狂扩张的阶段。

那时候,政府需要基建,地方要发展,债务是次要问题——只要能撬动资金,基础设施就能迅速铺开。所以,城投债成了地方政府手中最重要的融资工具,各地融资平台遍地开花,债务滚动扩张,没有人担心违约的问题,因为市场相信政府不会让它违约。

就像计划生育放开前,生育率高,人口增长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政策没有任何限制,甚至还鼓励多生。但这种“野蛮生长”不可能永远持续,当总量达到一定阈值,风险被摆到台面上,监管的逻辑就会发生转变。

第二阶段,现在的城投债监管主要做了几件事:

限制新增:地方政府不再能随意通过城投平台举债,融资窗口收紧。

严控存量:要求通过专项债、资产盘活等方式置换存量债务,减少隐性债务。

信用分层:只有资质较好的城投平台通过产业转型才能继续发债,弱资质平台融资困难,几乎面临退出市场的可能。

但关键的问题在于“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这还不是政策的终点,而只是一个阶段性调整。

最严格的时代还没到?城投债监管进入“计划生育”阶段

如果对比计划生育,现在的城投债监管还没到最严格的时候。

“1983年秋,在安徽某个偏远卫生院,28岁的王秀兰被四个壮汉按在手术台上。她清晰的记得,消毒水混着铁锈味的钳子,走廊里丈夫的咆哮与新生儿的啼哭交织成魔咒——那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政策落地时,千万家庭的集体阵痛。”

最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在“超生即罚、上户口受限、社会抚养费高昂”的阶段,持续了几十年。而城投债目前的监管才刚进入“清理存量、压降隐债”的周期,真正的极端收紧或许还在后面。

如果基建投资因此放缓,经济增长受到更大压力,政策的方向会不会再次调整?

下一步,会不会又鼓励发债?

计划生育最严格的时候,政策执行“一票否决”,任何超生行为都会面临严厉惩罚。但随着生育率不断下降,政策逐步调整,先是放开二孩,后来又全面放开三孩,如今甚至在研究如何鼓励生育,多生还能拿补贴。

城投债的未来,会不会也经历类似的反转?

现在:去隐债,限制融资,城投债收紧,专项债扩容,“隐性”置换成“显性”。未来:如果经济下行压力过大,政策可能会放松,甚至会有新的激励措施,鼓励地方政府适度发债。

如果这种逻辑成立,那么今天的“隐债化解”是否会演变为明天的“债务适度扩张”?未来,地方政府会不会被鼓励多发债,甚至获得额外支持?然而,经历了长时间的去杠杆与严监管后,市场的风险偏好或许已然逆转,哪怕给予激励,地方政府也可能趋于保守,不愿再“生”。债券的发行意愿大幅下降,甚至城投债可能彻底消失。就像如今许多选择“丁克”的人一样,当生育成本过高,养育回报不确定,哪怕政策转向鼓励,也无人愿意再踏入这场周期性的游戏。

结语:历史的轮回,政策的钟摆

历史总是不停重复,调控总是摆动的,关键在于经济需要什么。

抽离出来看,一切都很简单。无需过度悲观,也不必盲目乐观,政策虽具周期性,但其持续时间却充满不确定性——或许只是短暂的调整,也可能演变为跨越数代的漫长演进,在不断的博弈与适应中重塑格局。

从历史来看,政策调控从来没有固定的方向,而是根据经济形势不断调整。今天看似不可逆转的收紧,未来可能又会成为需要修正的方向。

所以,拉高维度看,一切都很简单:经济增长需要就放松,不需要就收紧。需要基建就发债,不需要就化债。需要杠杆就加,不需要就去。

这种逻辑下,城投债的未来不是简单的“终结”或“崩盘”,而是在不同阶段承担不同的政策使命。现在是去杠杆,市场化转型,未来会不会是重新调整?

“打败刘邦的是时间,打败成吉思汗的也是时间。”政策周期轮回,城投债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也没有人可以全身而退。

0 阅读:55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是一家创建于1999年8月的财经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