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发过一条微博,提供了一个微综艺的idea,大概意思就是把那些整天出击小米相

科技时尚 2025-04-15 19:02:37

之前我发过一条微博,提供了一个微综艺的idea,大概意思就是把那些整天出击小米相关评论区、ID和头像含“偷”“买办”“米老鼠”等抹黑小米的元素的友商粉丝请到线下,让他们当着亲友的面陈述自己在网上发表的观点和内容。

虽然最后评论区注意力落在了“这些都不是真人,现场最后来了一批主板机”的笑点上,但我想说的重点其实还是在于互联网会轻易地让个体的发言“去责任化”,从而进一步放大恶意。

所以我断定如果有人真的做了那个选题的微综艺,最后来到现场的人恐怕也是不好意思坦然说出自己在互联网上高强度攻击造谣一个品牌的具体内容和手段的。

而互联网对于一个人的异化具体是怎么运作的呢?其实这是一个比较老派的话题了,但没关系,我们可以借由这个案例再聊一次。

由于我们目前互联网实名制还不够完善,甚至实名制只针对内容创作者,绝大多数平台的普通用户依然享有匿名性的特权,所以也就给了流量霸凌可乘之机。在个人的“主体性”被互联网匿名性大幅度降低之后,个人的发言也就做到了去责任化。反正只要藏好蛛丝马迹不被开盒,那随意评论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就是没有后顾之忧的。那还有什么是赤裸裸的攻击行为是更能宣泄自己的情绪呢?人毕竟生活在竞争社会,安全感和满足感都要来源于社会竞争性的满足。

另外不得不提到一本大家都看过的书,名字叫《乌合之众》。这本互联网伪文青几乎人手一本且随口提起的热门书,虽然内容可靠性有待商榷,但在群体极化问题方面确实写得没啥大问题。

什么叫群体极化呢?大家都以为互联网的产生会促使人类加速交流,最后形成一个巨大的有包容性的地球村群体。但实际走向却截然相反,持有不同意见的群体隔离非常严重,理性个体在其中游走,一不小心就会被吸收进其中一个圈子里成为极端思想的寄生虫。

你可以说这是平台算法催生出来的问题,但也必须承认,群体极化在群体心理学上是早就有了的命题,平台算法只是加快了这种现象的产生。

所以一个似乎对小米有些许反感的人,很容易经由平台算法进入一个极端厌米的圈子,然后导致自己的观点越来越极端,最后成为了我开头提及的那类群体之一。

群体极化现象经过平台算法的加持,正在无时无刻吞噬个体的思想的自由。我确实觉得开头那类群体值得嘲讽,但也实在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时刻保持审慎的态度,就像苏格拉底说的“没有经过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如果你不敢跟身边亲友坦然讲出你在互联网上敲下的,攻击其他主体的内容,那你最好也别在网上讲。

0 阅读:1
科技时尚

科技时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