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宁愿留在美国洗碗,也不愿意回中国”,在被问到为什么不回国时,一位北大高材毕业生,美籍华裔的数学家用这局不可思议的话回答了我们,这位数学家是谁?他为什么能说出这样的话? 2013年的一个春日,在久负盛名的哈佛大学数学系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一位身材瘦削、略显腼腆的58岁华裔男子站在讲台上,他平静地介绍着自己关于孪生素数分布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我们证明了存在无穷多对相差不超过7000万的素数。"他用略带口音的英语宣布道。 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位名叫张益唐的数学家,就这样解开了困扰数学界两百年的公开难题。孪生素数猜想,一个从18世纪就困扰着最优秀数学家们的谜题,终于被这位来自普通大学的讲师攻克了。 一夜之间,张益唐成为了国际数学界的明星。数学家陶哲轩高度评价了他的工作,称这是"分析数论领域令人惊叹的突破"。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这位来自中国的数学天才,他的故事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 然而,当记者们挖掘这位数学家的过去时,却发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这位刚刚在数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天才,曾经在美国的餐馆里洗了整整七年的盘子。 更让国内舆论哗然的是,在被问及为何不回国发展时,张益唐说出了那句震惊中国人的话:"我宁愿留在美国洗碗,也不愿意回中国。" 这句话立即在中国网络上引发热议。一位由国家培养、从北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竟然宁愿在异国他乡洗盘子也不愿回到祖国怀抱?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故事? 要理解张益唐的选择,我们需要回溯他的人生轨迹。 出生于50年代的张益唐,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数学天赋。高考恢复不久,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数学系。在北大求学期间,张益唐表现出的数学才能让所有老师刮目相看,他得到了学校的全方位支持和充足的奖学金资助。 硕士毕业后,北大数学系主任石孙教授看重他的才华,主动推荐他去美国继续深造。当时,石孙教授充满期待地对张益唐说:"将来学成回国,一定要回报国家社会!"而张益唐也郑重地点头,表示不会辜负期望。 怀揣着梦想,张益唐来到了美国普渡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彼时的他,前途一片光明,谁也没想到命运之轮即将发生急剧转折。在普渡大学,他遇到了将彻底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导师莫宗坚,一场学术分歧,让他的人生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 张益唐与导师莫宗坚的关系,最初如同许多良师益友般融洽。莫宗坚是"雅可比猜想"这个复杂数学难题的第一专家,在学术界享有极高声望。两人常常讨论到深夜,研究进展顺利。 然而,在1992年博士论文即将完成时,张益唐发现了导师理论中的严重漏洞。面对真理与前途的抉择,他选择了坚持自己的学术判断。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师生关系跌至冰点,毕业论文评审失败,博士学位被迫延期。 更为严峻的是,莫宗坚不仅拒绝为他写推荐信,还在学术圈中散布对他的负面评价。在美国学术界,没有导师推荐信意味着几乎无法获得任何教职。张益唐就这样从一个前途光明的数学天才,瞬间坠入了生存困境的深渊。 此时,北大数学系向张益唐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回国任教。但他却婉拒了这个看似解脱困境的机会。他曾解释道:"我认为自己没取得成果,不愿回国见人。" 于是,一段漫长而艰难的七年流浪生活开始了。为了生存,他曾在朋友的餐馆洗盘子,当过旅店守夜员,送过快递,做过搬运工。他甚至一度租住在地下室,每天工作结束后,仍不忘抽出时间继续他的数学研究。 在这段最艰难的日子里,张益唐从未放弃对数学的追求。除了维持生计的工作时间外,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这种对知识的纯粹追求,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显得尤为珍贵。 转机出现在1999年。一位北大校友在网络设计中遇到了高难度纯数学问题,张益唐仅用两周时间就解决了这个难题。为了报答他的帮助,这位校友将他推荐给新罕布什尔大学。凭借自身的实力,张益唐成为了这所大学的编外讲师,终于重返学术殿堂。 在新罕布什尔大学,张益唐认识了同在校园中工作的孙雅玲,二人逐渐结为伴侣。在孙雅玲无微不至的关爱与支持下,张益唐重拾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孪生素数分布问题的研究中。 2005年,张益唐在大学正式转正。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2013年,他在孪生素数分布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解开了困扰数学家两百年的公开难题。一时间,他成为国际数学界的明星,获得了众多数学界荣誉。 2016年,张益唐成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数学系终身教授,同时也正式入籍美国。当被问及为何不回国发展时,他解释道:"世俗压力太大了,你躲不开的,你要不出论文,你就会怎么样怎么样。我自己可以沉住气,我不要这些东西,但你的家人、亲朋好友不答应,在美国就没有这个问题。我欣赏美国的地方是你在一个快餐店打工,在一个超级市场收钱,没有人看不起你。在美国我还是我,但回了中国我就不是我了。"
“我宁愿留在美国洗碗,也不愿意回中国”,在被问到为什么不回国时,一位北大高材毕业
鹏天玩转旅游
2025-04-04 00:44: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