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钞造币集团发布郑重声明

新浪财经 2025-03-13 14:35:23

金透社|万箭

2025年3月13日,中国印钞造币集团发布声明,严正否认通过任何渠道发售虚拟货币,揭露不法分子冒充其名义进行网络诈骗的行为。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虚拟货币领域的监管漏洞,更折射出国有企业品牌信任被滥用的深层危机。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虚拟货币诈骗案件达12.3万起,涉案金额超87亿元,其中63%的案例涉及伪造知名企业背书。

虚拟货币诈骗的“国企背书”新套路

不法分子的作案手法呈现三大特征:

技术伪装升级:通过克隆官网、开发高仿App,将虚拟货币包装成“官方数字人民币衍生品”。某案例中,诈骗平台宣称“中钞集团限量发行数字金币”,承诺年收益30%,吸引投资者超5万人。

背书伪造逼真:伪造营业执照、授权文件,甚至PS领导人合影。监管部门调查发现,部分诈骗平台竟宣称与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合作,利用公众对法定货币的信任实施欺诈。

话术精准诱骗:利用“区块链革命”“国家战略”等概念,将虚拟货币与数字人民币混淆。某App宣传文案称:“响应国家号召,参与数字经济红利,投资即享央行担保。”

信任危机的三重根源

品牌价值的“虹吸效应”。中国印钞造币集团作为法定货币印制企业,其品牌信任度高达92%(2024年消费者调研数据)。这种信任被不法分子利用,导致诈骗成功率较普通平台高47%。

监管滞后性。虚拟货币交易虽被禁止,但相关诈骗案件侦破周期长达6-12个月。2024年公安机关冻结涉案资金仅占损失总额的18%,追赃挽损能力不足加剧了诈骗分子的嚣张气焰。

公众认知误区。调查显示,43%的受访者误认为“数字人民币等同于虚拟货币”,68%的人对区块链技术缺乏基本认知。这种认知偏差为诈骗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国企品牌保护的破局之道

技术防御升级。中国印钞造币集团已联合公安机关建立“区块链溯源系统”,对涉及自身品牌的网络信息进行实时监测。2025年1-2月,该系统拦截虚假信息2.1万条,协助破获案件17起。

公众教育创新。推出“货币安全科普计划”,通过短视频、互动游戏等形式普及数字人民币与虚拟货币的区别。试点城市调查显示,参与教育活动的居民反诈意识提升32%。

跨部门协同机制。央行、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建立“品牌保护快速响应通道”,将虚拟货币诈骗纳入“断卡行动2.0”重点打击对象。2025年2月,该机制成功冻结涉案账户1.2万个,涉案资金3.6亿元。

行业启示与监管趋势

虚拟货币监管的“穿透式”升级。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发布《虚拟货币风险白皮书》,明确将“冒用国企名义”列为重点打击方向。2025年监管部门计划对5000余家涉虚拟货币平台进行穿透式核查。

品牌信任的“数字化”重构。国有企业需建立“品牌数字指纹”系统,利用AI技术自动识别仿冒网站。中国移动已率先部署该系统,2024年拦截仿冒App下载超100万次。

投资者教育的“场景化”延伸。银行、支付机构将反诈教育嵌入金融服务场景。招商银行在手机银行增设“虚拟货币风险检测”功能,用户使用频率达78%,成功劝阻潜在受骗用户2.3万人。

在信任与风险间筑牢防线

中国印钞造币集团的声明不仅是一次危机应对,更是对数字时代品牌信任维护的深刻警示。当虚拟货币诈骗披上“国企背书”的外衣,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技术防御,更要构建“监管-企业-公众”三位一体的信任防护网。唯有如此,才能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守护好公众的钱袋子,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社会福祉。

0 阅读:1356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是一家创建于1999年8月的财经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