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板块重大利好,
当锂电池的寿命即将终结时,为它“注射”一针新分子,就能使它恢复原本的充电容量,甚至使得原本只能保证6-8年/1000-1500次充放电的电池,维持1万次充放电,且电池健康水平与出厂时几乎仍然一样。这是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icon、聚合物分子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纤维材料与器件研究院、高分子科学智能中心彭慧胜icon/高悦团队完成的最新成果。相关研究以《外部供锂技术突破电池的缺锂困境和寿命界限》(“External Li supply reshapes Li-deficiency and lifetime limit of batteries”)为题,2月13日发表在《自然》主刊。
复旦大学icon的这一成果对锂电池板块是重大利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行业发展层面
- 解决行业痛点:当前锂电池行业面临着电池寿命有限、退役电池回收处理压力大等问题。该技术可将锂电池循环寿命从目前的500-2000圈提升到超过12000-60000圈,大大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有效解决了行业痛点,减少了大规模电池退役带来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浪费,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 拓展应用场景:长寿命的锂电池能够满足更多高要求的应用场景,如在储能电站、智能电网等领域,可降低更换电池的成本和维护难度,推动锂电池在更多领域的大规模应用,从而扩大整个锂电池市场的规模。
企业盈利层面
- 降低生产成本:从长期来看,电池寿命的延长意味着单位电量的生产成本降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无需频繁更换电池,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设备维护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 提升产品价值:采用该技术的锂电池产品在性能和寿命上具有明显优势,企业可以凭借这些优势推出高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获取更高的利润空间。
市场信心层面
- 吸引资本投入:这一重大技术突破展示了锂电池行业的创新潜力和发展前景,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入到锂电池板块,为企业的研发和生产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 提升市场预期:让市场对锂电池板块的未来发展更加乐观,投资者对锂电池企业的信心增强,有助于稳定和提升锂电池相关企业的股价,推动整个板块的市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