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刚刚灭了吴国,兴致勃勃举行庆功宴,大赏群臣。纵观宴上,勾践询问到:“上将军范蠡在哪里?”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发现范蠡的确不在了。 勾践率领越国军队大败吴军之后,被迫向吴国求和。越国失败之后,越国大将军范蠡向勾践进言献策,说:“如今我们打不过吴国,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放低姿态,先获取吴王的信任要紧。” 勾践听取了范蠡的建议,对夫差卑躬屈膝,言听计从。勾践在吴国的表现,成功获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夫差不仅要放走勾践,允许他回到越国,甚至还从越国撤离吴国军队。 从吴国回到越国之后,勾践时刻也不能忘记自己曾经在吴国受到的屈辱,时刻不忘记要复仇的事情。范蠡也一直跟在勾践身边,对勾践忠心不二,帮助他完成灭掉吴国的伟大事业。 终于,勾践等来了机会。吴王夫差带领吴国大部分精兵强将北上,吴国内部只留了少部分兵力,还是都是一些老弱病残。勾践看准了这个时机,在大将军范蠡的帮助下,立刻调集了越国的大量精兵强将,朝吴国进攻。 吴国国内只有太子留守,根本无法抵挡住越国精心设计的攻击。结果就是吴国太子在这场偷袭中被杀。得知吴国被偷袭的消息之后,夫差心痛不已,赶忙回到吴国,决心要为太子复仇。 勾践眼看夫差回到了吴国,在仔细衡量过两国的实力之后,勾践觉得现在的越国还无法和吴国抗衡,于是再一次找到夫差求和。 夫差再一次被勾践蒙蔽,同越国讲和。殊不知这一切都只不过是构建的谋划罢了,勾践一直在暗中计划着如何灭掉吴国。勾践加强训练越国的士兵,研究吴国的军队,终于在和吴国求和的四年之后,再一次率领越国的将士们向吴国发起进攻。 这一次,勾践做好了准备,大获全胜。吴国也在这次会战之后,一蹶不振,再也回不到从前的风光和鼎盛了。 勾践成功灭掉吴国之后,心中感觉十分畅快,于是设宴款待一直以来跟随着他的大臣们。在庆功宴上,所有人都非常高兴,大家饮酒畅谈。就在这个时候,勾践发现了一些不对劲的地方,那就是一直跟随着他,帮助他灭掉吴国的大将军范蠡并不在庆功宴上。 勾践喝的有几分醉意了,就问底下坐着的群臣:“范大将军在哪里啊?”还在喝酒言欢的群臣们被勾践的一句话给问住了,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才发现,好像一直没有看见范蠡。发现范蠡不在庆功宴上,勾践的神色发生了变化,刚才还在饮酒作乐的大臣们也开始意识事情有些不妙,整个宴会的气氛发生了变化。 原来,范蠡早就在宴会开始之前就已经离开了。勾践灭掉吴国之后,要封赏范蠡,按照范蠡的功劳足够被封为上将军。可是范蠡却拒绝了,范蠡说:“我身为人臣,却没能够保护好君王,让您多次遭受耻辱,本来就不配苟活了。如今,您大业已成,就让我自己流放自己吧。” 勾践不同意范蠡的请求,执意要封赏范蠡。谁知,范蠡早就看出来,勾践是个可以同苦,却不能同甘的人,早早的就带着家人连夜离开了。 为了不被勾践找到,范蠡改头换面,隐姓埋名。范蠡不再叫范蠡,而是自称为鸱夷子皮,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范蠡完全抛弃了过去自己光辉的身份,安心的接受了自己的隐居生活。 事实证明,范蠡选择连夜离开是正确的。范蠡离开之前,写了一封信给自己的好友,同样也是辅佐勾践的文种,在信中,范蠡向文种讲明了自己离开的原因,同时还劝告文种也抓紧时间离开。范蠡写到:“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子于明矣。” 文种看了范蠡的信,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文种了解范蠡,他知道范蠡这么做肯定是有自己的道理,对于范蠡的劝告,文种也并不是不信。 只是一时之间,文种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无奈之下,文种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做法,在家称病不去上朝。文种以为用这种方法,就能够既保住自己当前的权利和富贵,又能够远离朝堂纷乱,保住自己的性命。 可惜,称病在家毕竟不是真的远离了朝堂,远离了越王。勾践后来因为听信了小人的谗言,以为文种有谋反之心。勾践赐给文种一把剑,文种看到剑,立刻就明白了勾践的意思,拿着剑自刎了。 而此时的范蠡早已经隐姓埋名做起了生意,成为了一代商圣,被人们称为陶朱公。 历史开讲 参考资料:《史记》
越王勾践刚刚灭了吴国,兴致勃勃举行庆功宴,大赏群臣。纵观宴上,勾践询问到:“上将
代天谈历史
2025-01-25 02:40:50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