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老一辈的人总爱把锦江饭店叫做“十八楼”或者“十三楼”。 这座饭店坐落在宁海西路,以前那地方叫花干一路,是个挺有故事的小街道。饭店主要由中楼和北楼组成,中楼有十八层,北楼十三层,这就是它名字的由来。它的样子特别符合二三十年代流行的阿剔克风格,看起来既严肃又不失风度。 时间回到1935年,董竹君女士在这里开了家“锦江小菜馆”。这家小菜馆可不简单,它还是个秘密的地方,董竹君用它来给党送消息、运东西,为革命做了不少好事。 后来,到了1951年,上海市长陈毅还亲自来找董竹君,商量着把这儿的名字改成了“锦江饭店”。 1959年,锦江饭店迎来了大变样,从这一年开始,它变成了公私一起经营的饭店。政府找人把61和63号小楼好好翻新了一番,这两栋楼后来专门用来接待国家的大领导们。 到了1960年3月,毛主席头一回住进了锦江饭店,他对这儿的环境和服务都竖起了大拇指。 为了迎接毛主席,饭店的服务员们可是足足训练了一个月,就是想把每个细节都做到最好。毛主席特别喜欢吃海派菜,尤其是乐翠娣按老法子烧的红烧肉,他吃得那叫一个开心。从那以后,毛主席每次来上海,几乎都选锦江饭店住,饭店的名声也就这么传开了。 慢慢地,锦江饭店不仅接待国内的领导,连外国的贵宾也多了起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来中国访问,就选在了锦江饭店住。 尼克松的手下对饭店的吃喝都挺满意,但对总统的房间有点意见。不过,经过一番商量,锦江饭店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让尼克松和他夫人住得舒舒服服的。 尼克松对锦江饭店印象特别好,所以1993年他再来中国时,还特地要求住这儿。他还在小礼堂里跟手下的人说起上次来住的经历,满心欢喜的样子。 周总理也是锦江饭店的老朋友了,他一共来过15次,每次都在这儿办重要的外事活动。锦江饭店能这么受国家领导人喜欢,不光是因为它地方好、环境美,更重要的是这儿的服务团队特别专业。每次接待都尽心尽力,生怕出一点差错,就是让每位客人都觉得自己最尊贵。 锦江饭店可不仅仅是个普通的建筑,它就像是个会讲故事的老朋友,见证了历史的点点滴滴,传承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装满了人们的美好回忆。 从当初的小餐馆,一步步变成了现在国际上都响当当的大酒店,锦江饭店就像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记录着大家的梦想和希望。 在这个啥都变得特别快的时代,锦江饭店还是保持着它那份特别的吸引力,告诉我们:不管时代咋变,心里那份纯真和美好是永远不会变的。 就像董竹君女士说的:“重要的不是你手里有多少东西,而是你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啥。”这句话啊,不光是董竹君女士的写照,也是锦江饭店一直以来的精神头儿。
在上海,老一辈的人总爱把锦江饭店叫做“十八楼”或者“十三楼”。 这座饭店坐落在
哈哈酱子
2025-01-22 10:03: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