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其实我个人认为流感(流行性感冒)这个名字挺不好的,很多人以为普通感冒流行起来就成了流感了。然而两者存在巨大的不同,病原体不一样,流感的症状比普通感冒也重很多。
流感(influenza)这个名字来源于意大利,源自15世纪的拉丁语「influentia」(意思是「影响」),用来描述周期性的流行病,当时人们认为流感是星星运动影响导致的。虽然我们现在知道流感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但是在中世纪根本没有条件去观察病毒,人类第一台显微镜是17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的,这才有条件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但还是观察不到病毒),而人类直到1933年才首次分离出流感病毒。
在1889~1890年流感(也称「俄国流感」)大流行期间,日本最早开始使用「流行性感冒(りゅうこうせいかんぼう)」这个词来描述这一疾病,简称「流感(りゅうかん)」。那场疫情在全球造成了大约100万人死亡,是19世纪最严重的疫情之一。
而到了1893年,influenza(インフルエンザ)这个词才被明确引入日本。但是在这一时期,「インフルエンザ」、「流行性感冒」以及「風邪」这几个名字都是混用的,因为那时候人们并不能从病原体上区别感冒和流感。附图为1920年(大正9年)日本预防西班牙流感的宣传海报,那时候称之为「スペイン風邪」。
而从海报中大家也能看出来,其实那时候的预防措施和现在是差不多的——戴口罩、接种疫苗。
可能会有人感到奇怪,上面提到1933年人类才分离出流感病毒,那1920年的流感疫苗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当时由于细菌性的研究发展迅速,研究人员从死于西班牙流感的患者身上分离出多种细菌,其中分离株比例特别高的一种细菌被认为就是流感的病原体——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流感嗜血杆菌(インフルエンザ菌)。因此日本研究人员针对这种细菌,研发出了「流感疫苗」。
在1919年~1920年,日本有超过20万人接种了这种流感疫苗。当然,毕竟流感是病毒引起的,针对另外一种细菌研发的疫苗对流感感染的预防效果显然非常糟糕。但也是歪打正着,这种疫苗在预防重症方面仍然有一定保护力,因为一部分流感的重症与继发性细菌感染有关。
说回流感的名字。直到现代,由于片假名的大量使用,日本在正式文件和日常交流中更多地用「インフルエンザ」这个词(或者其简称「フル(flu)」),用「流行性感冒」的很少了。因此在日语中,比较容易区分「インフルエンザ(influenza)」和「風邪(common cold)」是两种不同的病,这实际上是有利于流感科普宣传和疫苗接种推广的。
但是目前在国内,influenza这个病的正式名称仍然是「流感」。虽然「流行性感冒」这个完整名字的实际使用在逐渐减少,但是仍然有不少民众会认为「感冒流行起来就是流感」,没有意识到流感和感冒之间有着很大区别,这也是中国流感疫苗接种率始终低迷的原因之一(往年基本上不超过5%)。
现在将流感改名也是不太现实的事情,这些误解还需要不断地宣传才能逐渐消除。
总之一句话,责任全在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