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绝大多数“样板戏”都进行了复排,但为什么有少数例外?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大地上掀起了戏曲改革的热潮。原因就是之前的旧戏,只能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从曲式、动作、服装等,都不能反映新的斗争生活。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人抓现代戏是好事。文革中,第一批现代戏被戴上“样板戏”的荣冠,文革一结束,“样板戏”则一律摘帽。 样板戏,从形式上可分成样板戏曲、样板芭蕾、样板音乐……从内容上则大致可以分成有关解放前的对敌斗争,和表现解放后社会主义建设。现在可以复排的样板戏,全部是前者,表现解放后社会主义建设内容的样板戏,就很难复排,下面,试以《海港》为例分析。 《海港》表现的是六十年代上海码头工人,应该如何对待工作、生活和职业发展,中间贯穿着阶级斗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严格表明不能再搞阶级斗争扩大化。现在要复排这种戏,当然就不符合政治正确的大局。 除此之外,《海港》这个剧本,也写得非常不合理,当代人完全不能接受。比如说: 韩小强想调动工作,不干码头装卸工,想去远洋巨轮上当海员。就这么点要求,还被党委书记多次劝阻。难道个人的爱好和理想,就完全不能提么? 还有,韩小强的舅舅、老工人马洪亮,也劝阻韩小强不能换工作。从他口中,说只要是社会主义,干什么都一样:“生老病死有依靠”。难道你一个码头工人,还想干到退休?还想有依靠? 再有,清查事故,是因为在码头上有稻种散包,而散包里混上了玻璃纤维。这个玻璃纤维,被人吃了,会沾到肠子上……这种编故事,也需要有点科学性吧。 还有,运往非洲的稻种,如果被台风耽误了几天,就赶不上非洲的播种季节,就会误了农时,影响到一年的收成…… 这些内容,如果复排,在青年观众中演出,那还不让现代的观众笑死么? 这也反映出,戏曲的现代化,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在适应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中,如何写戏演戏,会有很多理解不一致的地方。虽然《海港》这出戏,许多地方的唱腔设计非常棒,比如李丽芳唱的“忠于革命忠于党”,高志扬唱的“满怀豪情回海港”,包括马洪亮唱的“大吊车,真厉害”等,都非常优美,现在演出,就唱这么一小段应该没问题,但整个剧本没写好,有个别较好艺术,对整体也不能起作用。
这些年,绝大多数“样板戏”都进行了复排,但为什么有少数例外?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
杨阜与过去
2024-12-29 17:10:14
0
阅读:37
一帆风顺
那时的码头工人是一直干到退休的,年纪大了是会调岗的,不会辞退,也没有辞退一说!小编不懂就别瞎写,闹笑话!
用户10xxx95
你是装卸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