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上二村位于青岛胶州市铺集镇政府驻地,东傍胶河,南依朱诸路,西邻铺上一村,北邻铺上三村。全村有刘、张、王、林、李、付、冯、孙、唐、闫、冷等姓氏。刘姓占80%。 据考,该村为刘氏所建。据《刘氏家谱》记载:“始祖原籍山西平阳县、洪洞县人氏,明朝洪武二年(1369),移民至山东莱州府(胶县),始居西南乡之招贤乡砂河庄,以期风俗淳朴随居焉,及其终世,葬于砂河河西园,迄今园中四墓或父子辈,或兄弟行,世远年延,俱不可考。” 铺上二村1947年属胶河县牛沟区;1953年属胶县十八区;1958年属铺集人民 公社;1984年起属铺集镇至今。铺上街是铺上5个村庄最为繁华的地方,离铺上二村较近。解放初期曾是人员集中之地,也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经为“胶河县”县城所在地。过 去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每逢农历的三、八日,方圆百里的农户商贩,从四面八方推车挑担,集聚“铺上街”买卖贸易,名曰“赶大集”。 该村历史上文化比较丰厚,在此提及几处。一是梢门里。“梢门里”曾是“铺上二村”的俗称,为刘家人于明天启年间所建,距今约400年的历史。清道光年间,刘氏祖上刘楹盛号召家人练武,用以强身健体,保护家园,并装修加固门楼,以御匪防盗。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刘家分为“玉宏泰”“丰乐亭”和“义兴”三大家族。当时盗匪四起,骚扰不断,刘家建起了梢门(历史上为防匪盗,多家一起封闭起来用一道门,为“梢门”,有的叫“胡同门”),作为防盗匪的屏障。后在族长刘作周的倡导下,三家又投资在梢门两侧修建了哨楼,哨楼周围筑起了围墙,并花重金购置两门铜制大炮,安排家丁轮流站岗放哨,防守之牢固,盗匪轻易不敢妄动。“梢门里”由此开始名扬四乡。1942年秋,日本人入侵铺集,用手榴弹炸两侧哨楼,梢门里由此毁坏。 二是马店庙。位于村北,建于明嘉靖年间,庙内曾有松柏、铜钟、神像佛像、 神马等,逢年过节,香火不断。1952年因破除迷信,庙内神像被毁。1956年庙堂改为铺集小学。 三是恒茂膏药。民间祖传恒茂膏药主治面瘫,传承500多年,为各地患者解除 痛苦。 四是“三铺龙拳”。前身为“刘家拳”,起源于明末,属刘家祖先刘静所创。传到清道光年间刘氏三世刘楹盛时,练武已成家风。后得到了云游道长刘峪盛的亲传,“刘家拳”得到了升华。四世刘邦基、刘邦业练成一身硬功夫,分别号称“神鞭刘”、“铁腿刘”。1900年义和团运动,参与天津保卫战的浙江宁波商人黎仁,因负伤辗转到铺集二村“梢门里”落脚,隐姓埋名在梢门里当长工。期间黎仁武功显露,同刘家两兄弟刘衍文、刘衍成结为同盟之好,一起切磋武艺,自此刘家拳融 入了南拳的招式。 该村习俗与其它村大致一样,只是过年上坟的时间比其它村早,为腊月二十七 上坟。据说来自于一传说故事。从前村里有一位平日游手好闲、吃喝嫖赌的人。有一年大年三十他赌博输掉大把的铜钱,醉酒回家后,于天很黑时才去上坟,途中突然迷失方向,东倒西歪,被树枝扎得遍体鳞伤,身穿的大马褂也被刮破,上完坟回家已是深夜,此时人们都已经过完年了。当人们问及其为何遍体伤痕,为何不按时过年时,他说因给老人送纸钱晚了而被打了一顿。人们就信以为真,并认为年前上坟要早,要早给逝去先人送去“钱”。从此村民就提前上年坟,由除夕当天上坟改为腊月二十七,以提前为逝去老人送“钱”为孝。
铺上二村位于青岛胶州市铺集镇政府驻地,东傍胶河,南依朱诸路,西邻铺上一村,北邻铺
念寒评评你好趣事
2024-12-28 10:27: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