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策的作者透支消费毛泽东的伟大为自己挣钱,是不是应该适可而止否则适得其反? 昆

孙正清源 2024-11-25 23:56:34

昆仑策的作者透支消费毛泽东的伟大为自己挣钱,是不是应该适可而止否则适得其反? 昆仑策的作者最喜欢用毛泽东同志的言论作为话题,在网络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给人以他们崇拜和维护毛泽东的错觉。但时间长了我们可以发现,昆仑策的所有人并不是对毛泽东同志有感情,只不过是利用中国人对毛泽东的感情,为自己谋取利益罢了。 因为任何中国人都清楚,毛泽东是最讲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典范,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通过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得出来的最恰当的解决方案。而反观昆仑策的作者们,只要提到毛泽东,基本上都是用来映射现实,认为现在的中国采取的政策不符合毛泽东的说法和做法。这种貌似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做法,昆仑策的人为什么乐此不疲,从来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最为典型的,是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言论,被所有昆仑策的作者奉为圭臬,不厌其烦的进行解读。实际上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之所以会有那么多政策上的失误,正是因为当时的不少人违背了毛泽东思想原则的结果。结果到了昆仑策诸人这里,失误成了成绩,喋喋不休的为违背毛泽东思想的做法进行辩护。 尤其错误的是,昆仑策的作者们,把我国建国初期计划经济时代的“鞍钢宪法”,当做目前阶段解决我国经济问题的法宝大书特书。似乎一部鞍钢宪法,可以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所有问题,让目前遇到困难的中国经济迅速摆脱困境。实际上昆仑策的不少作者,作为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学者,他们真的不清楚问题的症结在哪吗? 尤其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昆仑策有人反复宣扬“毛主席比我们早看五十年”等神话毛泽东的说法,似乎不管任何时候,只要按照毛泽东的说法做法,就可以无往而不利。但是,他们没办法解释的一点是,最讲究“实践论”的毛泽东,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解决今天中国遇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的?一向倡导无神论的毛泽东,同意后人把他自己当做无所不能的神,去膜拜吗? 红色根据地时期的所有著作,是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践写出来的。抗日战争时期的《论持久战》等,是毛泽东通过中日双方各方面力量的对比,和双方的特点写出来的。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的所有著作,都是根据当时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写出来的。每一个时期的中国,都有自己不同的具体情况,与其它任何时期任何都是不相同的。怎么到了现在,却有了昆仑策诸人所说的,万世不移的真理性的说法和做法了? 昆仑策的作者们,利用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的威信,利用中国人民对毛泽东的特殊感情,通过无限消费的方式为自己聚拢人气获得流量,不管对现阶段的中国还是人民,有什么实际帮助呢?

0 阅读:21
孙正清源

孙正清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