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国无外交,李鸿章晚清时被定位千古罪人,其实就是一个背锅的,国家强大谁不想趾高气扬?!
其临死前写下《临终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与捻军起义中立下战功,并受命组建淮军,因战功擢升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累加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肃毅伯。他积极参与清廷在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大事务,创办了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等洋务机构,并组建了北洋水师。甲午战争中,因决策失误导致北洋水师覆没,战后作为特使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光绪二十七年,李鸿章与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同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不久后病逝于北京,享年七十九岁。
1,李鸿章的正面评价
李鸿章在历史上的评价存在争议。一方面,他被认为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男人,能够让国家不至于那么堕落,并在谈判桌上力争权益。西方人眼中,李鸿章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始终在尽最大努力维持国家的利益,尽管他手中的筹码太少。此外,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积极倡建近代海军,兴办实业,被誉为“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2,李鸿章的负面评价
另一方面,李鸿章因代表清朝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备受批评。例如,《中日天津会议专条》和《中俄密约》等条约被认为是对国家主权的极大侵害,被指责为“卖国贼”。此外,他在甲午战争中的决策失误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进一步加剧了国家的危机。
3,总结李鸿章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李鸿章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既有积极的一面,如组建淮军、创办洋务、兴办实业等,也有消极的一面,如签署不平等条约、决策失误等。他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国家的贡献,也有对国家的损害。因此,评价李鸿章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罪人”或“好人”,而应全面、客观地看待他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