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老山战役中,手臂被炸伤他用匕首切断连着骨头的肉,把断臂別在腰上,扛着俘虏,翻山越岭狂奔四小时,到达基地后昏迷,经过3天2夜的抢救,才得以生还! 中越边境战事吃紧,丁晓兵终于迎来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他用一封血书,表达了对战场的渴望和对党的忠诚,他用匕首割破手指,在靶纸上写下“请求赴前线作战,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誓言。 这种强烈的决心和勇气,深深打动了他的连长和指导员,他们破例批准了丁晓兵参加战斗的请求,丁晓兵没有辜负这次机会,迅速在前线脱颖而出,完成了多次艰险的侦察任务。 战争往往伴随着突如其来的危险,一次任务中,丁晓兵所在的小队接到命令,要在规定时间内从敌人占领的高地带回一名俘虏。 这是一项极为危险的任务,但丁晓兵义无反顾,带领队友在夜色的掩护下悄然接近敌阵,经过缜密的部署,他们成功抓获了一名敌军士兵。 就在撤退的途中,敌军发现了他们的行踪,枪林弹雨中,丁晓兵和他的队友奋力还击,并试图快速撤退。 正当他们行至密林深处,一枚手雷突然而至,丁晓兵本能地伸出右手抓住手雷,试图扔回敌阵,然而手雷在脱手的瞬间爆炸,丁晓兵的右臂被炸得血肉模糊,仅剩下一点筋肉相连。 在几乎令人无法想象的痛苦中,他掏出了随身携带的匕首,硬生生割断了剩余的筋肉,这个举动的残酷与勇敢难以言表,丁晓兵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坚定地拉着俘虏,一步一步地向安全地带撤退。 长达四个小时的撤退,他咬紧牙关,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忍受着几近失去意识的疼痛,终于和队友们一起成功到达了接应地点。 丁晓兵在见到接应的小队后,精神终于松懈,身体不再能支撑,瞬间昏倒在地,当时的丁晓兵,几乎没有生命体征,血压、心跳、脉搏都消失了。 护士们无奈地将他和牺牲的战友放在了一起,然而一位老军医及时赶到,他切开丁晓兵的静脉,直接为他灌入了2600毫升的血浆,终于将他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丁晓兵出生在安徽合肥的一个普通军人家庭,三代从军的传统在这个家庭中沉淀,父亲是他崇拜的对象,也是他从小的榜样。 在父亲的教导下,他从7岁开始练习武术,不论寒冬酷暑,他从未放松过对身体的锻炼,也许正是这样的坚持,才让他可以忍受割筋断骨的痛苦。 战争结束后,国家和企业纷纷向他抛来橄榄枝,提供了许多待遇优厚的职位,但丁晓兵拒绝了所有,他深知自己的梦想和使命仍然在军队里,于是选择继续留在部队。 丁晓兵的决心得到了部队领导的支持,他被破格送往南京政治学院深造,在学习期间,失去右臂的他面临着比常人更多的挑战。 他不得不重新学会用左手写字,面对复杂的军务训练,他依旧不肯放弃,丁晓兵凭借超人的毅力,一步步克服了这些障碍,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毕业后丁晓兵并没有选择机关工作,而是主动要求重返基层,他相信,自己虽失去了一只手臂,但仍然能在部队中继续发挥作用。 他的选择让许多人为之动容,丁晓兵不仅是战场上的英雄,还是日常生活中无畏前行的军人,在基层的工作中,他要求自己和其他士兵一样,无论是体力训练还是技术操作,他都尽力做到最好。 2010年,丁晓兵所在的部队参与了一次大规模森林火灾的扑救行动,面对10公里范围内的烈火,丁晓兵依然冲在前线,亲自指挥和参与救火。 他不顾多处烧伤,坚守火场四个多小时,直到火势得到控制才放松下来,这次救火行动,再次展现了丁晓兵无畏的精神和对军人职责的坚守。 他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更是对所有为国奉献的军人的致敬,丁晓兵无怨无悔地选择了这条奉献的道路,用自己的生命与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 丁晓兵的一生,是坚韧与勇敢的完美体现。他用无数的伤痛与汗水,书写了一段感动中国的传奇。他的故事,远远超越了战场上的胜利,成为了无数人心中不灭的灯塔。 参考资料:共产党员网 200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丁晓兵
1984年老山战役中,手臂被炸伤他用匕首切断连着骨头的肉,把断臂別在腰上,扛着俘
自然解说甲一
2024-10-24 12:46: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