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刷到那种特别魔幻的旅游博主,更新着流量逻辑催生的旅程。 一个骑自行车环游28国的少年,对着镜头大喊百度百科上的资料;一个表情暧昧像发现惊天秘密的男生对着镜头说,兄弟们,国外都是男女混住的,你看我隔壁床就是女生,而他住的房间叫青旅mixed dorm;行走在非洲和中东战乱地区的博主,跟塔利班合影,用夹杂着关于阶级、肤色、性别和宗教最粗鄙无知的中文,分享所谓的奇闻轶事。 这样的内容,加强而非打破了我们对世界的刻板印象。他们对旅途的描述和跟周遭世界的互动,是过度标签化的。但流量喜欢。互联网的确抹平了一些障碍,没有互联网,那个骑自行车环游的少年,走不了这么远的路。在这个意义上,我为他的生命高兴。 说这些,不是想说旅游下沉市场了,当年擅长旅行的a在出境游,现在abc也在走出国门,要指出什么是“更正确的旅行”。想说另一件让我困惑的事,就是我们社会的经验,好像是无法真正被分享和积累的,每经过一些年、一两个世代,好像所有的事情都没发生过、之前没人做过。比如早年的背包客和LP作者,也去到了不少地方,带回来一些中性的旅途信息,难免有误解和刻板印象,但更多的是开阔和不做判断的交流,有想要去理解共情未知世界的热忱。后来也有像小鹏这样的背包客开青旅,好像年轻人都逐渐熟悉了骑车去西藏、背包旅行和住青旅的设定。 当年的旅行者出发时,互联网的信息流转和反馈机制还没有这么即时,所以ta们不是“为了在互联网更新”才上路的。 但流量逻辑出现后,其他的好像都没那么重要了。很多人前往目的地时,就是为了“更新”。旅途成了没有剧本的真人秀。 当这样后来的旅行玩家上路时,好像以往的经验都没有发生过,ta们像面对新生事物那样,分享公路旅行,谈论青旅的男女混住间,呈现一个被刻板印象扭曲了的外部世界。 已经不知道真正的旅行者去哪里了。不更新了,或是流量筛选不出平淡的内容。极端一点说,这个语境下真正的旅行者,反而需要克制更新社媒。流量是致命的诱惑。 关于“我们社会的经验无法被真正积累”,不只限于旅行一个领域。我初步的想法是,信息和生活情境迭代过快,很多事情缺乏真正深入的检视和讨论。还有就是社会分化。早前,无论互联网还是境外旅行,都属于极少极少数人。拉平进展缓慢。如果未来一切慢下来,是否有机会去咀嚼这些经验了呢。
经常刷到那种特别魔幻的旅游博主,更新着流量逻辑催生的旅程。 一个骑自行车环游2
哲昌与世界
2024-10-14 08:26:4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