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弹为什么如此精准?全靠这位身穿5块钱背心的老人!他曾用18月就破解了“钱学森密码”,实现了导弹“指哪打哪”,这可是连美国科学家都无法完成的研究 ,他却做到了。他就是中国激光陀螺之父,高伯龙院士 1971年的一个秋日,北京中南海内一间灯火通明的会议室里,几位国家高层领导正在听取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汇报。 这位老者正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同志们,这是我从国外带回来的最新激光陀螺技术资料,”钱学森缓缓说道,将两页薄薄的纸张递给在座的领导,“虽然只有短短两页,但其中蕴含的技术对我国国防建设至关重要。” 领导们翻阅着资料,眉头越皱越紧。 其中一位开口道:“钱老,这资料内容太过晦涩,我们实在看不明白啊。” 钱学森微微一笑:“没关系,这正是其中的奥妙所在。它就像一个密码,等待我们去破解。我建议国家尽快组织力量攻关这项技术。” 会议结束后,一位领导若有所思地说:“这两页资料,恐怕会成为我国新一轮科技竞赛的起点啊。就叫它'钱学森密码'吧。” 1975年春,中科院某研究所内,一群科研人员正在热烈讨论着“钱学森密码”的破解之道。 这时,一位年轻人推开门走了进来。 “这位是刚从大学毕业的高伯龙同志,从今天起加入我们的研究小组。”组长介绍道。 高伯龙朝大家点头致意,然后直奔主题:“我仔细研究了资料,认为我们应该研究四频差动激光陀螺。” 话音刚落,会议室内一片哗然。 一位资深研究员站起来质疑道:“小高啊,你刚来就说大话?四频差动技术太过复杂,连国外都没有成功案例!” 面对质疑,高伯龙并未退缩:“我知道这个想法很大胆,但我相信这是突破的关键。请给我一次机会!” 组长看着这个倔强的年轻人,陷入了沉思。 最后他说:“好吧,高伯龙,我们给你半年时间。如果没有进展,就换个研究方向。” 从那天起,高伯龙几乎住在了实验室里。日复一日,他埋首于繁复的公式推导和实验数据中。 18个月后的一天深夜,实验室里只剩下高伯龙一人。 突然,他猛地站起来,激动地喊道:“我明白了!我终于明白了!” 第二天一早,高伯龙顶着黑眼圈来到会议室,向所有人宣布:“我理解了激光陀螺的基本原理,并完成了《环形激光讲义》的编写。” 组长翻阅着讲义,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啊,高伯龙!你不负众望,为我们整个团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78年夏天,实验室里一片欢腾。高伯龙兴奋地向前来视察的领导汇报:“报告领导,我们成功制造出第一代实验室原理样机!” 领导仔细查看着这个造型古怪的仪器,赞许地点点头:“很好!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两年后,团队又传来喜讯。 “我们研制成功了激光镀膜检测DF透反仪!”高伯龙向组长报告,“这标志着我们在技术上又有了一个突破。” 组长拍拍高伯龙的肩膀:“不错,但我们离实用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继续努力!” 1984年初,整个研究所都沸腾了。高伯龙带领的团队终于完成了四频差动式陀螺仪实验室样机。 “高伯龙,你当初的设想是对的!”组长激动地说,“这个样机证明了四频差动技术的可行性。” 高伯龙却显得很冷静:“是的,我们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更大的挑战还在前方,我们不能骄傲自满。”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1993年,研究陷入了瓶颈。 一天,组长愁眉不展地告诉大家:“上级来电话了,如果我们再不能有突破性进展,这个项目就要被叫停了。” 实验室里一片沉默。这时,高伯龙站了出来:“请给我们最后一年时间。我保证,一年内完成工程样机!” 组长惊讶地看着他:“高伯龙,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这可是'军令状'啊!” 高伯龙坚定地点点头:“我知道。为了这个项目,我愿意承担一切风险!” 接下来的一年里,整个团队仿佛打了鸡血一般拼命工作。 他们面临着精度控制、环境适应性等多项技术难题。 “我们的精度还是不够!”高伯龙盯着实验数据,眉头紧锁。 “经费不够了,不能买新设备。”财务人员无奈地说。 面对重重困难,科研人员们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他们自制工具、改造旧设备,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问题。 1994年底,专家鉴定会如期举行。当专家们宣布“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时,整个会场沸腾了! 高伯龙激动地拥抱着自己的团队成员:“我们成功了!我们终于成功了!” 组长老泪纵横:“高伯龙啊,你践行了自己的承诺。咱们中国,终于成为少数掌握这项尖端技术的国家之一了!” 就这样,历经23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科学家终于攻克了“钱学森密码”,在激光陀螺领域实现了从追赶到并跑的跨越。 这个故事,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上。 参考资料:央广军事《国防科技大学高伯龙院士:一生为激光陀螺旋转》
中国导弹为什么如此精准?全靠这位身穿5块钱背心的老人!他曾用18月就破解了“钱学
承载盘点
2024-10-08 17:20:25
0
阅读: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