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人人要考编!”黑龙江佳木斯,一女教师因病请了25年的假,期间读了在职研究生

承载盘点 2024-10-08 10:18:45

“难怪人人要考编!”黑龙江佳木斯,一女教师因病请了25年的假,期间读了在职研究生,可领了3年工资后,学校表示请病假工资停发,女教师表示无所谓,只要编制在就行。可退休时,女教师发现自己的编制没了。女教师大怒,将教育局告上了法庭,恢复教师编制,而且还要补发25年间的90万工资! 1983年,姚志荣从齐齐哈尔师范学院毕业了。她怀揣着教育梦想,来到了佳木斯市第12中学报到。 就这样,姚志荣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涯。 凭借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出色的教学能力,姚志荣很快成为了学校的骨干教师。 她多次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还在省级教学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然而,1997年的一天,命运给姚志荣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那天,她正在为即将到来的高考班级做最后冲刺动员,突然感到一阵眩晕。 “姚老师,你怎么了?脸色这么难看。”同事小李关切地问道。 姚志荣强撑着笑了笑:“可能是最近太累了,没什么大碍。高三冲刺阶段,我不能倒下。” 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在同事的坚持下,姚志荣不情愿地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 结果令所有人震惊:姚志荣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立即接受治疗。 “姚老师,你必须马上住院。”医生严肃地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经过一番挣扎,在校长和同事们的劝说下,她不得不请假前往北京专科医院就医。 临行前,她对校长说:“我一定会尽快康复,回来继续教书。孩子们就拜托您多多关照了。” 谁能想到,这一去竟是25年未归。 1997年至2000年,学校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仍按标准发放姚志荣的工资。 校长在一次教职工大会上说:“姚老师是我们的好同事,为学校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要给她时间康复,相信她一定能够重返讲台。”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现实的考量不得不摆上台面。 学校的财务状况日渐吃紧,新来的年轻教师工资也需要保障。 2000年左右,在一次艰难的决策会议后,学校不得不停止发放姚志荣的工资,但出于对老同事的情谊,并未正式解除劳动关系。 “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人事主任叹息道,“我们也希望姚老师能够理解。但愿她能尽快康复,重返校园。” 就这样,姚志荣的名字渐渐被时光掩埋,但她的故事却在学校里口耳相传,成为了一段令人唏嘘的往事。 2007年,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而来。第12中学与第20中学合并,成为佳木斯第20中学。在这场变革中,姚志荣的档案悄然改变。 时光飞逝,2020年9月,59岁的姚志荣终于战胜了病魔。 她满怀期待地回到佳木斯,准备办理退休手续。 然而,等待她的却是晴天霹雳。 “对不起,姚老师,”工作人员为难地说,“根据我们的记录,您已经不具有教师编制了,无法享受教师退休待遇。” 姚志荣如遭雷击:“这怎么可能?我可是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啊!” 从那天起,姚志荣开始了艰难的维权之路。她提出恢复教师编制、补发工资等诉求,与教育部门展开了漫长的拉锯战。 “我们理解姚老师的心情,”教育局的负责人表示,“但我们已经依规取消了她的工资,这是程序问题。” 第20中学的校长也表示:“我们无法为长期未工作的人员办理退休,这超出了我们的权限。” 面对重重阻碍,姚志荣决定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公平。她聘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律师,将教育局告上了法庭。 “我的当事人姚志荣女士要求恢复教师编制,并补发25年的工资,共计90万元。”律师在法庭上慷慨陈词,“姚女士因病离开工作岗位,并非主观故意。她的付出和贡献不应被抹杀,她的权益理应得到保障。” 教育局的代表则辩称:“姚志荣女士长期脱离教学岗位,按照相关规定,我们已经依法取消了她的编制和工资。要求补发25年工资,于情于理都说不通。” 一审法院经过审理,认为教育局的做法符合相关规定,驳回了姚志荣的诉讼请求。这个结果让姚志荣备受打击。 “我不会放弃的,”姚志荣坚定地说,“这不仅关乎我个人,更关乎所有教师的权益。我会上诉到底!” 二审很快开始。姚志荣的律师提出了新的论点:“我的当事人虽然因病离开工作岗位,但学校并未正式解除劳动关系。这说明学校认可姚女士的教师身份。因此,取消她的编制是不合理的。” 这个案例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有人支持姚志荣,认为应该给予她应有的尊重和补偿;也有人认为,25年未工作就要求如此高额的补偿不合理。 二审的结果仍悬而未决,但姚志荣的故事已经成为了一面镜子,照出了教育体制中的诸多问题。 人们开始反思:在教育改革中,如何更好地平衡个体利益?对于长期病假的教师,我们的制度是否还有完善的空间? 姚志荣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教育体制中的诸多问题。 也许,这将成为推动制度完善的一个契机,让更多像姚志荣这样的教育工作者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

0 阅读:1
承载盘点

承载盘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