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美国首任驻越大使抵达河内,到任后也不来中国大使馆拜会,在外交场合见了中国大使也不打招呼,装作看不见。两年后,主动找上门。 当时,美国与越南关系的正常化正在有序推进,而美国总统克林顿为此提名了彼得森作为首任驻越大使。 彼得森对越南的回归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河内的各国外交使团中,大家都在猜测这位大使将如何处理复杂的美越关系。可是,这位大使的初期表现却让中方官员感到不快——到任后的彼得森似乎有意回避与中国的外交接触。 通常,按照外交惯例,新任大使到任后会拜访驻在国的主要外交使团,尤其是邻国的重要代表。彼得森不仅不拜访中国大使李家忠,还在公共外交场合多次故意避开他,甚至不打招呼。 一场本可以成为两个大国使馆间正常互动的局面,因彼得森的冷淡态度而陷入了僵局。这一切,都让李家忠陷入深思:彼得森为何如此刻意与中国保持距离?他到底在掩饰什么? 在这种无声的外交博弈中,李家忠决定保持冷静观察。他深知,外交是场耐心的游戏,胜负并不只在一朝一夕。 彼得森的冷淡并非无缘无故。从他个人的背景看,越战对他的影响至深。当年,他作为空军飞行员执行轰炸任务时,曾多次轰炸越南的北部地区,其中包括中国驻越南的基础设施。 在战后,他被越南俘虏,作为战俘的惨痛经历使他对越南的态度更为复杂。而中国在越战期间对北越的支持更让彼得森心怀芥蒂。 回到越南,彼得森面对的是一个不仅曾是战场的国度,还是一段他无法轻易抹去的记忆。他知道,中国曾在战争中向越南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两国在当时的复杂关系,让彼得森对与中国大使接触产生了内心的抵触情绪。他的回避既是一种政治策略,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 不过,在他内心深处,彼得森或许也明白,这种回避并不是长久之计。作为一名外交官,他迟早要面对中国,尤其是在全球政治格局中,中美两国的互动始终是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 在最初的几年里,他似乎更倾向于通过冷处理来保持两国关系的距离。 1997年11月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中美两国大使再次碰面。这次会议由越南政府主办,主题是东盟粮食安全。按照安排,中美两国大使要相继发言。 当时,李家忠发言后返回座位,而彼得森则准备走上讲台。在两人擦肩而过的一瞬间,彼得森依旧装作没有看见李家忠,继续迈步前行,仿佛两人并不存在交集。这一幕被许多在场的外交官看在眼里,大家都感受到彼得森对中方大使的冷漠态度。 尽管彼得森持续的回避行为引发了中方的不满,李家忠却始终保持了高度的职业素养。他多次邀请彼得森参加中国大使馆的国庆招待会,并发出其他外交活动的邀请,但彼得森却屡次拒绝。 1997年,他甚至在中国国庆招待会的同一天举办了自己的招待会,似乎故意与中国大使馆对着干。 李家忠逐渐意识到,这种冷淡的外交局面并非中方造成,而是彼得森内心复杂情感的投射。作为中国驻越大使,李家忠深知此时与美国保持外交关系的重要性,但他也不愿轻易打破自身的尊严。于是,他决定在这场无形的较量中保持自己的分寸。 1999年5月,一场意外事件突然改变了局势。美国领导的北约军队在南联盟的军事行动中“误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导致三名中国记者死亡。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中美关系的严重危机,全球范围内的反美情绪骤然升温,中国国内也爆发了强烈的抗议示威。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彼得森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5月10日,美国驻越大使馆致电中国大使馆,表示彼得森希望当天下午能够拜会李家忠,并面交一封亲笔信。这是彼得森第一次主动联系中国大使馆。 在接到通知后,李家忠心中既有些意外,也觉得时机并不寻常。他意识到,彼得森此时前来拜访,必然与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有关。 下午三点,彼得森准时来到中国大使馆。这次的会见与往常的外交礼仪大不相同。李家忠刻意选择在大使馆客厅接待彼得森,房间内只放了茶水,没有其他任何迎宾的食品,这一冷淡的接待方式表达了中方的不满。 会谈中,彼得森递交了一封信件,并表示对中方的损失深表同情。他试图解释北约的行动是“误炸”,但李家忠态度坚决,明确驳斥了这一说法,指出如此精准的导弹打击不可能是误炸。 在此后的几个月里,彼得森逐渐开始放下了对中方的疏远态度。2000年2月的一次春节招待会上,彼得森夫妇主动走到李家忠面前,表示美中两国的关系正在改善,作为驻越南的大使,他们应该更加积极地互动。这是彼得森首次公开表达出希望加强与中方交流的意愿。 不久后,彼得森邀请李家忠夫妇到自己的官邸做客。这次宴会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外交晚宴,它象征着中美两国在越南外交互动中的新篇章。 虽然李家忠表面上仍保持了外交官的严肃,但他内心也逐渐意识到,彼得森的转变是真实的。这不仅是个人关系的改善,更是中美关系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回暖的反映。两国大使馆之间的正常往来也逐渐恢复,双方的外交互动开始朝着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
1997年5月,美国首任驻越大使抵达河内,到任后也不来中国大使馆拜会,在外交场合
蓝贵的过去
2024-09-30 14:30: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