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万人唾骂,我必须改国籍”而当他再次回到中国时,他竟然能够让2009年美国军演的航母舰队后退100海里。他是谁?为什么连美国都要对他表示敬畏并做出让步呢? (2021-10-11 20:46·中国军网 7年前 他的回国让某国航母演习舰队后退100海里) 1958年,黄大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地质学领域的专家,这样的环境让黄大年在年幼时便对祖国的大地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8岁时的他跟随父母被下放到农村,那段日子虽然艰苦,但也让黄大年更加坚定了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 1975年,高中毕业后他进入了南宁地质队,成为一名物探操作员。这份工作虽然看似平凡,但黄大年并没有因此停滞。他背负专业仪器四处奔波,日夜不辞辛劳地记录大量地质数据,年轻的他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天赋。 两年后,他参与的地质队发现了一座含量丰富的铁矿,这项成果不仅为国家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也让黄大年获得了“工业学大庆先进生产者”的称号。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黄大年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并以远超重点线90分的优异成绩脱颖而出。 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未选择国内最顶尖的学府,而是填报了吉林大学。因为在黄大年的心中,吉林大学地质学院是当时国内地质学研究的前沿阵地。 在吉林大学的学习期间,黄大年展现了极高的科研热情。他不仅沉迷于书本知识,还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实验,逐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科毕业后,他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成为了中国最早一批地球物理方向的专家。 由于他在科研领域的突出表现,母校主动邀请他留校任教。此时的黄大年,站在了一个稳定而光明的职业起点上。他只需顺势而为,便可以在中国的学术界成名立业。 1992年,国家争取到30个外派留学的名额,这意味着中国将派出一批顶尖人才赴海外深造。黄大年凭借其出色的学术成就毫无悬念地获得了其中一个名额。这一机会来之不易,但也充满未知的挑战。是继续留在国内,享受已有的学术地位,还是冒险走向国际舞台,接受更大的不确定性? 经过多夜的辗转反侧,他最终决定远赴英国利兹大学,继续深造。 在英国的学习和科研过程中,黄大年一刻也不敢松懈。他明白,自己肩负着振兴祖国地质科学的重任。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黄大年迅速取得了骄人的科研成果,仅用不到五年的时间便获得了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1997年,黄大年做出了一个让国内震惊的决定——加入英国国籍。这一决定立即引发轩然大波,人们不解,一位由国家资助公派留学的学者,竟然放弃了自己的国籍。 这是何等的“忘恩负义”? 直到多年后,他才透露出当年的真实想法。黄大年当时已经接触到一些国际顶尖的科研项目,尤其是在剑桥大学的高级研究所,他得到了导师的推荐,能够进入西方科学家的核心圈,但英国国籍成了黄大年不得不跨越的一道门槛。 尽管身处科研前沿,黄大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他的科研工作不仅仅是为个人发展,更是为了日后能为中国带回最先进的技术。正如他自己所说:“哪怕被万人所骂,我也要坚定自己的目标。” 2004年,黄大年父亲病危,已经分别多年的他急切地想要回国探望,但当时他正在参与一项与美国军方的“重力梯度仪”技术攻关项目,无法离开。黄大年痛苦地权衡之后,决定继续完成科研任务。最终他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错过了父亲的葬礼。 两年后,类似的悲剧再度发生,他的母亲病危时,他也未能及时赶回。母亲临终前的话语一直萦绕在他心头:“你可以对我不孝,但绝不能对国家不忠。” 父母的离世让黄大年深感痛苦,但也给了他更加坚定的动力。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也知道自己在国际科研前沿的位置是为了更高的目标而战斗。 在国外的18年里,他放弃了家庭生活的安稳,牺牲了与家人的团聚时间,只为了能够接触和掌握世界顶尖的科技成果,最终他成功了。黄大年带领的团队在海洋与陆地复杂环境下的穿透式探测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这一技术至今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008年,中国推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这个消息让黄大年再次燃起了回国的念头。他毫不犹豫地卖掉了英国的房产,辞去了高薪的工作,甚至劝说妻子关闭诊所,举家回到了中国。 2009年,黄大年回到母校吉林大学,成为全职教授。他的到来迅速为中国的地质探测事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科研难题,尤其是在无人机探测技术方面,填补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空白。黄大年一生痴迷科研,被称为“科研疯子”。 他每日工作到深夜,无论身体如何劳累,从未停止过科研的脚步。 2016年,黄大年因工作劳累过度,患上胆管癌晚期。他在病床上依然关心科研项目的进展,甚至在临终前还嘱咐同事将电脑交给国家,里面存有重要的科研数据。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去世,享年59岁。 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和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的科技史册上。
“就算万人唾骂,我必须改国籍”而当他再次回到中国时,他竟然能够让2009年美国军
老闫聊史
2024-09-13 15:45:21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