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比例
魔都上海图像
2024-07-30 22:34:30
明代,佚名《宪宗调禽图轴》,绢本设色,纵67厘米,横52.8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图绘明代中期宫廷御花园一角,两棵古树挺立,间以拳石、竹草,石板路上宪宗朱见深便帽常服,头戴一顶短檐有顶帽,帽顶还镶着一颗顶珠,这顶帽子可是由元代帽式演变而来,带着一股浓浓的“胡服”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却是明令禁止胡服、胡语、胡姓的。不过在明朝元人的服饰依然在使用,尤其是这种元式笠帽,直至明朝晚期各行各业人士都还在使用。
宪宗前一名着蓝衣太监双手举以鸟笼,其后一名穿绿衣的小太监捧球杆随之。或许是打门球归来,心情愉悦舒畅,宪宗正在逗弄笼中的小鸟。
朱见深(1447—1487),英宗长子,明宪宗,在位期间,政治上比较平庸,在生活上比较喜欢标新立异,除了有几年因汪直弄权而民心鼎沸之外,基本上还算是“太平盛世”。明宪宗崇尚“无为而治”,曾亲自创作《一团和气图》和《岁朝佳兆图》等绘画,前者表达他“合三人以为一,达一心之无二,忘彼此之是非,蔼一团之和气”的思想,后者表达“一脉春回暖气随,风云万里值明时,画图今日来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的思想。《一团和气图》和《岁朝佳兆图》和清代宫廷画家丁观鹏画的《无量寿佛图》,被民间称为“吉祥三宝”,颇受欢迎。
中国古典绘画的比例观念源于《周易》对事物分类的智慧与方法,由此创立了绘画的“分类比例”法。由于人的尊卑、地位阶层的不同,在涉及不同阶层的人物绘画中,人物比例的大小必以尊卑来区别与分类,只要是表现不同阶层的人物画,都必须遵循尊卑大小的伦理比例准则。如《历代帝王图》、《步辇图》、《韩熙载夜宴图》、《关羽擒将图》等等,包括道教、佛教题材的人物画《八十七神仙卷》、《永乐宫壁画》、《敦煌壁画》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出这种伦理比例关系。在不同阶层的众多人物组合中, 身份尊贵者位置即使不在前面,也要夸大他的比例尺度,扩大其对空间的占有,使其身体高大伟岸,陪侍人物虽然在前,却以缩小陪侍人物的比例来突出尊者的地位和尊贵。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