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人不听劝阻,效仿“愚公移山”,一铁杵、一头牛、一牛车,用三十多年,累死二十多头牛,搬两百多万块石头,终于建成一座港口。 原文登载于北海文明网 2019-07-01 关于感动!涠洲岛上的“中国好人”陈光权的报道 在美丽的涠洲岛,有位勇敢的陈光权先生,他依靠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打破了人生的局限,带来了社会的福音。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有目标并为之奋斗,梦想并非遥不可及。 1986年的一天,陈光权两眼凝视着夕阳下闪光的大海,无法忘记那场惊心动魄的海难。狂风暴雨肆虐,海浪翻腾,船只如同落叶般被吞噬。 那一刻,许多生命消逝在这片海洋。陈光权深感岛屿交通的重要性,他想,如果有一个避风港,或许可以避免类似的悲剧。 尽管环境恶劣,建设港口似乎难以实现,但陈光权毫不退缩。他相信,只要能挽救生命,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经过深思熟虑,他向家人坦白了自己的想法。家人给予了他坚定的支持与鼓励,使他更有信心。 从此以后,陈光权运用丰富的航海知识,精心挑选了一处适合建港的海岸。他买来马匹,用马驮石料,开始修建防波堤。 这个过程充满艰辛,但他从未言败。每天早晨,太阳还未升起,他便开始工作;深夜,月亮高挂,他才回家稍作歇息。 时光荏苒,陈光权的年纪渐长,他从骑马改为赶牛。他明白个人力量有限,但他坚信,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就一定能成功。 陈光权的坚韧和坚持,引起了村民们的注意。有人嘲笑他,有人疑惑不解,但更多的人被他的执着所感动。 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他们在完成本职工作后,纷纷前来帮忙搬石头,共同筑造港口。 历经三十载的不懈努力,陈光权的梦想终于变为现实。马拉港,这座由无数石头堆砌而成的港口,成为了渔民们的庇护所,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安全性。 陈光权因此赢得了村民们的敬仰和爱戴,他的故事传遍了全岛,鼓舞了无数人。 然而,建造港口并非一帆风顺。期间,陈光权一连累死了20多头牛,家里的生活也因此陷入困境。村里有人劝他将这些牛卖掉换钱,但他宁可牺牲一切,也没有出售这些可敬的伙伴。 就这样,在艰难困苦中,港口的修建工程一点一点向前推进。直至1996年,港口终于正式建成,被命名为"马拉港"。这不仅是陈光权梦想的实现,更是对人类坚韧不拔意志力的最好见证。 港口的建成,极大地提高了当地渔民的安全系数。再也不用担心突如其来的海啸,只要船只赶快驶入港湾,就能安全避风躲避危险。从此,涠洲岛上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悲剧。 陈光权因此成为了村里无人不晓的英雄人物。即便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渔民,但凭借着顽强不屈的意志,终于改变了自己和整个村子的命运。
六旬老人不听劝阻,效仿“愚公移山”,一铁杵、一头牛、一牛车,用三十多年,累死二十
元昊聊文化
2024-04-19 19:57:19
0
阅读: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