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FFR的积累应用将作为心内科诊疗决策中的重要一环,有效作用于患者的个性化治疗,降低MACE事件。
2023年11月19日,第七届青岛腔内影像与生理学研讨会暨2023青岛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介入分会年会在青举行。会议围绕结构性心脏病、腔内影像学、冠脉生理学、冠脉钙化病变、血脂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大会主席,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廉哲勋教授介绍说,腔内影像与生理学,不仅可以帮助介入医生制定治疗策略,更重要的是在其指导下完成的优化介入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近年来,无创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和造影FFR技术,成为推动心血管临床精准诊断发展的重要抓手。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戴宇翔教授做《CT-FFR指导稳定型冠心病的管理》专题分享。戴宇翔教授在讲课中提及,目前CTA在供血评估方面的阳性预测值及特异性供血评估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同时,冠脉造影指导的PCI并未改善稳定型冠心病预后,无法确切诊断冠脉是否缺血,从而不能进行PCI精准治疗。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戴宇翔教授2023年JACC综述中发表最新观点:临床中可能超过40%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不存在明显的冠脉狭窄。戴宇翔教授表示,冠脉功能学评估新技术CT-FFR可把导管室“门槛”前移,兼顾影像学检测与功能学评估,对于稳定型冠心病、临界病变、多支串联病变都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已获得国内外共识指南的一致强烈推荐。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晨光教授在《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应用临床路径中国专家共识》的共识解读分享中指出,CT-FFR帮助剔除了非定量的影像学信息,给出了定量的功能学指导意见,精准筛选患者进入导管室,提高阳性的转化率。李晨光教授分享了两项围绕CT-FFR临床应用的重要研究:PLATFORM研究结果显示,经CT-FFR评估后,超过80%非梗阻性冠心病患者取消了ICA检查,提高血运重建占比。ADVANCE研究表明,CT-FFR对血运重建的优化可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或梗死的发生风险等。此外,李晨光教授特别介绍了由葛均波院士牵头的CONFIDENT临床研究,此研究是全国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旨在评估CT-FFR指导的稳定型胸痛患者诊疗策略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李晨光教授最后总结道:“CT-FFR的积累应用将作为心内科诊疗决策中的重要一环,有效作用于患者的个性化治疗,降低MACE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