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刘亚楼病逝前,叫来了小他18岁的中俄混血妻子翟云英,对她说:“我这辈子,最对不起你,我走后,你可另寻良伴!” 刘亚楼出生在福建武平一个普通农村家庭,1910年那年,家里穷得叮当响,早早没了母亲,父亲把他送人寄养。他从小就聪明好学,1926年进了长汀中学,三年后加入党组织,紧接着投身红军。那些年,他从基层干起,当过班长排长,很快就升到营长团政委,参加了中央苏区好几次反围剿战斗。长征路上,他带队突破封锁线,强渡大河,经历了不少生死关头。到了陕北,他当上抗大教育长,负责训练干部,那时候他才二十多岁,已经是军中骨干。1939年,他被派到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学军事理论,还参加了卫国战争,当过苏军参谋。这段经历让他对现代战争有了更深的认识,回国后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空军工作。 1945年抗战胜利,刘亚楼随苏军进入东北,在大连停留时,遇到了翟云英。她那时才十七岁,是当地妇女代表,正在做抗日宣传。翟云英的父亲翟凤岐早年流亡俄国,参加了十月革命,娶了俄罗斯纺织女工安娜,生下她和哥哥。1929年一家回大连,父亲后来被日军杀害,留下她们母女艰难度日。刘亚楼比她大十八岁,当时还是单身,通过市委同志介绍,两人聊得投机。她精通中俄双语,让他惊喜。两人见面几次后,感情渐深,但翟云英母亲安娜反对,觉得他年纪大又当兵,风险高。刘亚楼亲自上门解释,安娜才松口。1947年5月,他们在大连结了婚,新婚第二天,他就赶赴前线,任东北野战军参谋长。 婚后生活并不容易,刘亚楼忙于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夫妻俩聚少离多。1948年翟云英怀孕时突发重病,他从前线赶回,找来德国医生救了她一命。建国后,他负责组建空军,从零起步,选人建校,引进飞机,短短几年就把空军拉起来。1955年他被授上将军衔,那时空军已有相当规模,能参与抗美援朝。他工作狂热,经常出差,家里事全靠翟云英一人打理。她一边带孩子,一边在空军医院当医生,学医护知识,支持丈夫事业。刘亚楼对空军建设贡献大,推动正规化训练,使部队战斗力快速提升。他还翻译苏联军事著作,指导部队学习现代战术。 刘亚楼的军事生涯从红军起步,到空军司令,一路都是实打实的贡献。他在东北时,当参谋长,协助林彪指挥大仗,辽沈战役中沈阳解放,他第一个进城。转到空军后,他提出领率机关组建方案,选十四兵团为基础,加上航空局,快速成型。毛主席点名让他干这事,因为他懂俄语,有苏联经验。他带队访苏,谈判买飞机,翟云英也帮忙翻译联络。空军从1949年成立,到1950年代中,已有航校和部队,能执行任务。他强调实战训练,建营房,管后勤,不放过细节。1964年他访罗马尼亚,还在研究拦截技术,回国就病了。 翟云英的个人经历也很坎坷,她一岁回国,父亲牺牲后,母亲拉扯她长大。她小时候上学,抗日时积极宣传,加入组织。嫁给刘亚楼后,她从妇联转到军医系统,在哈尔滨和上海学医,成了空军医院主治医生。夫妻生了三个孩子,刘煜鸿、刘煜芬、刘煜滨,她独自抚养,因为丈夫总在外。她晚年还完成丈夫遗愿,帮安娜找俄国亲人,1989年带家人去苏联团聚。公公刘德香她也照顾到终老,按月寄钱。刘亚楼前两次婚姻有孩子,她也一视同仁。刘亚楼有四个前妻生子,但他与翟云英的家庭最稳定。 1965年,刘亚楼肝癌晚期住院,自知时日不多,把翟云英叫来,表达愧疚。他一生军务繁忙,没时间陪她,觉得最亏欠她。嘱托她改嫁,因为她才37岁,路还长。翟云英拒绝,坚持守着家庭。她用24年完成他三个遗愿:抚养孩子成人,照顾老人,找安娜亲人。刘亚楼逝世后,中央办高规格追悼,周恩来等人出席。他的贡献被认可,空军发展奠基在他手上。翟云英守寡56年,到2021年93岁去世,一直以丈夫为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