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0月,272高地只剩九名志愿军,看着美军即将冲上阵地,战士们准备拼命

越越看历史 2025-11-28 18:22:42

1951年10月,272高地只剩九名志愿军,看着美军即将冲上阵地,战士们准备拼命,排长郝志新却说:"拼什么拼,撤吧!"这句话在当时让所有人都愣住了,要知道咱们志愿军打仗从来都是死战到底,哪有主动撤退的道理。 可后来发生的事,却让所有人都明白了这个决定背后的智慧。 当时的272高地已经打了三天三夜,阵地上原本32人的加强排就剩下这九个人,其中还有两名卫生员和一名通讯员,真正能战斗的也就六人。 美军的炮火像雨点一样砸下来,每天都要承受三百多发炮弹的轰击,阵地早就被炸得不成样子,连像样的掩体都找不到了。 战士们想拼命也不是冲动,毕竟阵地丢了,整个防线就会出现缺口。 但郝志新拿着望远镜观察了半天,发现美军这次用的是三角进攻阵型,明显是想从侧翼包抄,把我们这几个人彻底围死在阵地上。 如果真拼光了,不仅守不住阵地,连个报信的人都没有。 郝志新本来想组织最后的抵抗,但后来发现这根本不现实,九个人面对一个加强连,怎么打都是白白牺牲。 他当机立断,决定带着大家突围。 利用美军炮火间隙,他们采用三三制疏散队形,互相掩护着往下撤。 两名伤员走不动,战士们就把绑腿解下来连成简易担架,轮流抬着走。 最危险的是要通过美军的封锁线,当时美军已经装备了AN/PIR-1型夜间侦查设备,稍微有点动静就可能被发现。 好在山后面有个废弃的矿洞,几个人躲在里面整整一天,才躲过了美军的搜索。 这种机动防御的战术,其实正是志愿军《步兵战术手册》里强调的"诱敌深入,分割围歼"原则的灵活运用。 这种打法和上甘岭的坑道战不一样,但都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正确选择。 上甘岭是必须死守的战略要地,而272高地当时已经完成了阻滞任务,继续死守就是无谓的牺牲。 美军战后报告里也提到,志愿军这种"化整为零"的战术让他们非常头疼,总是找不到歼灭的目标,却又处处受到袭扰。 郝志新的这个决定,其实暗合了《孙子兵法》里"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的思想。 后来他们趁着美军换防的间隙,又悄悄摸了回来,打了个漂亮的伏击,不仅夺回了阵地,还俘虏了几名美军。 这件事后来被编入了志愿军战术教材,成为"以少胜多"的典型案例。 如此看来,真正的战场智慧不是一味死拼,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 郝志新的"撤"不是逃跑,而是为了更好地"打"。 这种将军事理性与革命意志结合的做法,正是志愿军能在朝鲜战场上以弱胜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几十年过去了,再回头看这场战斗,我们更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它不仅是舍生取义的壮烈,更是在绝境中寻找生机的智慧。 郝志新和那八名战士用行动告诉我们,有时候撤退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0 阅读:136
越越看历史

越越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