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一棵白菜卖155元吗?不是黄金白菜,也不是镶钻白菜,就是菜市场里9毛钱一斤的普通大白菜,套个“胶州大白菜”的包装盒,摇身一变成了“地理标志产品”,价格直接翻了一百多倍。这事儿听着离谱,但就在最近,央视《焦点访谈》曝光了这场“白菜套牌”的荒诞剧,看得人直冒火。 事情是这样的:11月初,有记者在某电商平台看到一家店铺,卖的是“正宗胶州大白菜”,礼盒装,一棵四斤半,打折后155元。客服拍着胸脯保证“绝对正宗”,还展示了地理标志产品的专用标志。可等记者收到货,发现包装上连标志都没有,顺着发货地址一查,更懵了——商家标注的是江苏沭阳某电商产业园,实际发货地却是当地农贸市场。市场里的批发商直接说:“这就是普通南方白菜,我们这儿9毛一斤随便挑,和你手里的一模一样。”记者不甘心,又带着这棵“天价白菜”跑到青岛胶州市,找大白菜协会会长鉴定,结果人家一口断定:“这根本不是胶州大白菜,正宗的得农历小雪前后才收割,你这买的时候才11月初,压根还没上市呢!”更离谱的是,记者又在6家不同电商店铺买了所谓的“胶州大白菜”,结果全是假冒的,全是普通白菜套了个“地理标志”的壳。 你说这商家有多黑心?9毛钱一斤的白菜,换个包装就能卖155元,利润翻了近两百倍!他们怎么操作的呢?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套牌白菜”大多来自无货源店铺——这些店铺自己没货,接到订单后,就从第三方商家低价进货,换个“地理标志产品”的包装,再加价好几倍卖出。有的商家甚至把25.8元的普通白菜,包装后卖到38块多,利润翻了近六成。更夸张的是,这些无货源店铺往往一开就是几十家,同一个法定代表人注册多家店铺,分散显示经营地址,迷惑买家。比如记者追踪的一单,店铺显示发货地是山东滨州无棣县,实际发货却是胶东某地,无棣县的店铺商家通过微信向胶东的货源商家下单,再由货源商家发货,自己只管赚差价。 这事儿为啥让人这么生气?因为商家骗的不仅是钱,更是消费者的信任。胶州大白菜是什么?那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青岛胶州市的特产,有一千多年的种植历史,从选种到栽培都讲究得很,口感鲜美、品质独特,被誉为“蔬菜第一品”。消费者愿意花五六十块钱买一棵正宗胶州大白菜,是因为相信它的品质,相信“地理标志”的含金量。可这些商家呢?把普通白菜套个壳,就敢卖天价,这不是欺负消费者不懂吗?这不是把“地理标志”当成摇钱树了吗? 更让人心寒的是,这种“套牌”行为不是个例。记者调查发现,电商平台上有不少打着“地理标志产品”旗号的店铺,卖的全是假货。广昌白莲、宕昌党参、德格芫根、合阳红薯、兴化大闸蟹、苍溪红心猕猴桃……这些大家熟知的地方特产,都成了不良商家的“套牌”目标。他们利用消费者对地理标志产品的信任,肆意造假、哄抬价格,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毁了这些特色农产品的口碑。 这事儿该怪谁?商家当然首当其冲,他们为了赚钱,毫无底线,把普通白菜包装成“地理标志产品”,这是欺诈,是违法。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涉嫌欺诈消费者,消费者最高能拿到三倍赔偿;根据《商标法》,商家侵犯地理标志专用权,可能面临责令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的处罚,严重的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但平台和监管部门也有责任。电商平台不能只想着赚流量、收佣金,必须加强对店铺资质和商品信息的审核,尤其是地理标志产品,要建立溯源机制,不让无货源商家有机可乘。监管部门也不能坐视不管,要聚焦产地造假、价格虚标等关键问题,联合地理标志产品协会,细化溯源标准、品质鉴别规范,对冒牌货、贴牌货背后的每一个失责方依法重罚。 说到底,地理标志产品是地方特色产业的招牌,是文化和品质的象征,不该变成投机者的摇钱树。白菜就该回归“白菜价”的本意,让大家吃得明明白白,不被噱头牵着走。作为消费者,我们也要擦亮眼睛,买地理标志产品时,先看是否有专用标志,再查发货地是否和产品产地一致,最后保留好订单、宣传页面等证据,一旦发现货不对板,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或申请平台介入。 最后想问大家:你有没有买过“名不副实”的地理标志产品?遇到这种情况你会选择认栽还是坚决维权?如果是你,会支持对涉事商家处以高额罚款吗?评论区聊聊吧,你的每一条留言,都是在为守护地理标志产品的口碑发声,也是在为市场的诚信根基添砖加瓦。 来源:头条热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