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时事评论员谢寒冰:你们知道中国大陆这两天在干什么吗?他在给全国的退伍军人制发

牧场中吃草 2025-11-28 11:00:22

台湾时事评论员谢寒冰:你们知道中国大陆这两天在干什么吗?他在给全国的退伍军人制发预备役人员证。那大陆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呢。你要知道大陆做每一件事情,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有深远考虑的,这一点不容小觑。 ​​很多人可能把这张证件当成普通的“身份 凭证”,甚至觉得只是给退伍军人的“纪念章”,这种理解实在太浅了。中央军委早已明确,2026年3月1日起全军统一发放的《预备役人员证》,绝非人人可领的福利凭证,只有编入预备役部队、通过政治考核和体能测试的人员才能申领,既包括退伍3年内的军人,也涵盖医生、通信工程师等地方专业人才。这张红色封皮、印着军徽的证件,里面藏着电子芯片,存储着服役信息和训练记录,毫秒级就能完成身份核验,背后是一套完整的国防动员体系升级。 广东中山的何家鑫最懂这证件的重量。19岁入伍、2006年退役后,他主动加入预备役,如今已是预备役上尉。2017年台风“天鸽”肆虐时,他凭着预备役身份带领民兵涉齐胸深水,把孤楼里的老人孩子逐一背到安全地带,被救老人攥着他的迷彩服哭着说“看到这身衣服就安心”。这些年,他参与过百年一遇暴雨抢险、超强台风清障,48小时不眠不休是常事,而这张证件就是他执行任务的合法凭证,也是权益保障的“硬通货”——集训期间公司不能扣工资,医疗就诊能走优先通道,这些都在《预备役人员法》里写得明明白白。 证件背后,是责任与待遇的对等。拿到证的人,每月要参加2天体能训练,每年有15天集中演练,连续两次缺训就会被取消资格;但同时,训练有补贴,1天基础训练能拿200元左右,执行任务管吃管住,受伤还能享受全额医疗保障。新疆的阿里木·阿卜力海提对此深有体会,他退伍返校后成为火箭军预备役队员,接到阅兵通知后,从喀什农村老家跨越万里赶往集合点,证件让他在车站优先购票、快速进站,省去了路途奔波的麻烦。阅兵场上,他和来自8大军兵种的预备役队员一起正步走过,臂章上的深空蓝、赛博灰代表着不同专业领域,展现的是“现预一体”的作战体系。 很多人没意识到,这张证件的发放是国防后备力量的一次深刻重塑。过去预备役证件只面向军官,新证实现了军官、军士、兵全覆盖,管理模式也从过去的属地化粗放管理,变成了为战选人、按岗择人的精准化管理。西部某预备役部队试点时,新证已能实现训练考勤、弹药申领等七类场景应用,配合国防动员系统,72小时内就能完成百万级人员的精准召集。这不是简单的证件更新,而是把分散在各行各业的军事人才整合起来,让退伍军人的射击、维修、通信等技能不荒废,让地方专业人才的技术优势能快速转化为战斗力。 预备役从来不是“备胎”,而是随时能上战场的“实战力量”。从抗美援朝的后备尖兵,到抗震救灾的突击先锋,再到如今融入联合作战体系的关键要素,预备役部队早已实现从“后备后用”到“常备常用”的转变。信息支援部队某部近期组织的集训中,300余名预备役人员完成轻武器实弹射击考核,数十人获评“优秀射手”,他们中的不少人是企业白领、技术工人,脱下西装工装,穿上迷彩就能战斗。 这张小小的证件,承载的是“退役不褪色”的誓言,更是国家国防体系规范化的缩影。它让预备役人员的身份更清晰、权益更有保障、责任更明确,也向外界传递出清晰信号:国防力量的建设不仅靠现役部队,更靠这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后备劲旅。家国安宁从不是凭空而来,正是无数预备役人员的默默坚守,才筑牢了国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牧场中吃草

牧场中吃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