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一家烧烤店因店内请歌手驻唱,被罚9万元还没收了话筒和音箱,这样的消息一出,不

不简单的幸福 2025-11-28 10:49:24

徐州一家烧烤店因店内请歌手驻唱,被罚9万元还没收了话筒和音箱,这样的消息一出,不少人直呼“不可思议”。都什么年代了,烧烤店搞点现场表演活跃气氛,竟然会换来如此严厉的处罚?这张罚单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法律边界,又给商家们提了哪些醒? 涉事的徐州烧烤店,原本是想靠特色服务吸引顾客。店家在店内搭起小舞台,邀请歌手现场演唱,用热闹的表演带动消费氛围,让食客们在撸串喝酒的同时能欣赏节目,以此增加客流量和营业额。 这本是常见的经营套路,没想到却引来了执法部门的查处,最终落得罚款9万元、没收1个话筒和1个音箱的下场。很多人疑惑,不就是请人唱首歌吗?既没卖演出门票,也没造成不良影响,为何处罚如此之重? 其实答案很明确,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唱歌”本身,而在于这场表演的商业属性和合规。这家名为徐州鑫牙缝餐饮有限公司的烧烤店,属于“非演出场所经营单位擅自举办演出”,这一行为已经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很多商家可能都有类似的误区,觉得只要不单独收费,只是为了烘托气氛、带动消费的表演,就不需要什么许可。但法律对营业性演出的界定,远比想象中严格。 所谓营业性演出,并非只有卖门票才算数。法律明确规定,只要是以营利为目的,无论是直接售票、给表演者支付报酬,还是通过表演吸引顾客消费、推销产品等,只要现场有表演活动且有观众观看,就属于营业性演出的监管范畴。 这家烧烤店请歌手唱歌,本质上是用演出作为引流手段,最终转化为餐饮消费的收益,完全符合营业性演出的定义。而作为非演出场所的餐饮单位,擅自举办这类商业性质的表演,没有取得相应的营业性演出许可证,被罚自然是情理之中。 可能有人觉得9万元罚款过高,但实际上这一处罚并未超出法定区间,反而属于情节较严重的范畴。国家对于未取得营业性演出许可证擅自经营的行为,有着明确的处罚标准,执法部门会根据违法情节的轻重、经营规模、获利情况等因素综合裁量。 这家烧烤店主动搭建舞台、聘请专业歌手驻唱,属于有组织、有目的的违法经营,并非偶然为之,因此才会受到相应的重罚。话筒和音箱作为演出的关键设备,被依法没收也符合行政处罚的相关规定,既是对违法行为的惩戒,也是对其他商家的警示。 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场景其实并不少见。不少餐厅、酒吧、夜市摊位都会请歌手演唱、乐队伴奏,或者安排魔术、杂技等小型表演,目的都是为了吸引顾客、提升消费体验。 但很多商家都和这家烧烤店一样,对相关的法律规定不甚了解,觉得“小事一桩”,没必要小题大做去报批。殊不知,“无知者无畏”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执法部门的这次处罚,并非刻意为难商家,而是在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维护市场的公平有序和行业的规范发展。 商业经营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合规守法是底线,任何想要走捷径、钻空子的行为,最终都可能得不偿失。对于餐饮、零售等非演出行业的商家来说,想要通过表演等特色服务提升竞争力,这本无可厚非,但前提是要摸清法律边界,提前办理相关手续。 如果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否需要许可,可以主动向文化广电和旅游等相关部门咨询,避免因一时疏忽而遭受重大损失。毕竟,9万元对于很多中小商家来说,可能是几个月甚至半年的利润,这样的教训实在太过深刻。 这张9万元的罚单,不仅仅是给这家烧烤店的警示,更是给所有经营者的一记警钟。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商家,都必须敬畏法律、遵守规则,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经营活动。 同时,这一事件也提醒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让更多商家了解营业性演出的界定标准和审批流程,减少因信息差导致的违法违规行为。 说到底,商家想要提升竞争力、吸引顾客,靠的应该是优质的产品、贴心的服务和合法的经营手段。与其冒着违法风险搞“擦边球”式的表演,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菜品质量、优化消费环境上。 毕竟,只有经得起法律检验、获得消费者认可的经营模式,才能走得长远。徐州烧烤店的前车之鉴摆在眼前,希望所有商家都能引以为戒,莫让一时的侥幸心理,酿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0 阅读:109
不简单的幸福

不简单的幸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