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中午,根据日本《每日新闻》的报道,就在高市早苗和特朗普的通话之后,日本的外务省次官船越健裕在外务省会见了中国驻日本的大使吴江浩。那么如何理解两人的这次会面呢? 其实这事儿早就有风声了,早在日本亚太局局长金井正彰去北京访问之后,两边就隐约有要安排次官级会面的说法。可谁也没想到,金井正彰那次北京之行压根没谈拢,场面搞得挺僵不说,之后两边的舆论还越闹越凶,原本计划好的会面就这么一直拖着,说白了就是两边办事儿的层级对话都断了。 可能有人不清楚金井正彰那次到底谈崩了啥,核心就是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之前在国会答辩时放的话——说"要是台湾发生突发事态且伴随使用武力,有可能构成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 这话往轻了说是模糊中日关系政治基础,往重了说就是直接触碰中国核心利益,中方肯定不能忍。 所以金井正彰去北京的时候,中方就明确要求日方让高市早苗收回错误言论,这是底线问题。可金井正彰呢,姿态倒是放得挺低,甚至有媒体拍到他跟中方官员交流时低头的画面,但嘴上就是不松口,只说"日本的对台立场没变",还明说"不会撤回言论"。 这种只解释不认错的态度,中方肯定不能接受,毕竟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不是靠几句模糊话术就能糊弄过去的。 结果就是金井正彰带着问题来,又带着问题走,之后两边的沟通渠道就更窄了,原本要办的次官会面自然也就没了下文,日本国内甚至有评论说,中日之间能解决问题的政治人物都没了,关系再这么僵下去只能损害两国利益。 就在这僵局没法破的时候,美国那边插了一杠子,这就是高市早苗和特朗普的那次通话。 根据日本富士新闻网的消息,这次通话还是特朗普主动要求的,时间就定在11月25日上午,距离会面也就隔了不到半天。 虽然现在没人知道两人具体聊了啥,但从之后会面的推进速度来看,特朗普肯定给高市早苗施加了不小的压力。要知道高市早苗就任首相后,跟特朗普已经见过不止一次了,上次通话还特意强调"强化日美同盟是最重要的事",而特朗普也提了安倍晋三,明显是拿日美同盟的关系在敲打着她。 特朗普为啥要管这事儿?其实也不是为了中日关系好,说到底是为了美国在亚太的利益。现在亚太地区的格局里,中日要是一直僵着,美国想推进自己的战略部署就少了关键抓手,不管是供应链稳定还是地区安全议题,都需要中日两国至少能坐下来谈。 所以特朗普就算没给高市早苗设明确的时间表,也肯定会跟她说要尽快让中日关系止跌回稳。高市早苗心里也清楚,自己的外交根基就是日美同盟,特朗普的话不能不听。 于是就出现了通话刚结束没俩小时,船越健裕就跟吴江浩见面的场景,这速度快得让不少日本媒体都没反应过来,只能说效率确实高得反常。 可能有人会问,就这么一个次官级的会面,能改变啥?其实还真不能指望一次会面就解决所有问题,但它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这是中日事务层级对话中断后的第一次正式接触,相当于把断了的线重新接上了。 而且从日本的角度来说,这步棋走得很谨慎,选船越健裕这个级别出面,既不会太高调引发国内右翼反弹,又能传递出想缓和的信号,典型的试探性动作。 按照这个节奏,接下来几天日本肯定还有一连串动作,但绝对不会一步到位。高市早苗政府现在最怕的就是国内舆论反弹,毕竟她本身是右翼背景,要是让人觉得她"对中国服软",很可能会丢选票。 所以这次会面后,日本媒体肯定会出来放风,一会儿说"双方就改善关系达成共识",一会儿又说"具体问题还需进一步磋商",本质上就是在酝酿舆论,看看国内反应。 要是反应不激烈,接下来可能会有经贸领域的小合作落地,或者重启之前中断的文化交流项目,一步步把关系往回拉。 不过有一点得说清楚,美方的推动只能起一时作用,中日关系能不能真的回暖,关键还得看日方能不能正视问题。 这次会面虽然是个好开头,但高市早苗那番涉台言论还没收回,这就像根刺扎在中间。要是日方一直抱着"只解释不认错"的态度,就算后续有再多动作,也只能是表面缓和,没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毕竟中方的立场一直很明确,原则问题上没有妥协的余地,想靠美方施压就蒙混过关,根本不现实。 总的来说,这次会面就是美方推动下的一次"破冰尝试",是中日关系止跌回稳的第一步,但绝对不是终点。接下来就看高市早苗怎么平衡美国压力、国内舆论和中日关系了,要是步子迈得太急,容易被国内骂"亲中";要是迈得太慢,又没法给美方交差。 而中方这边,估计也是抱着"听其言、观其行"的态度,毕竟光靠一次会面和几句场面话,还不足以让人相信日方真的有改善关系的诚意。中日关系这盘棋,才刚重新开局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