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泽连斯基发表晚间讲话时谈国土防空、人员补充与前线局势。今日,我主持

如柏缤纷 2025-11-28 10:25:32

11月26日,泽连斯基发表晚间讲话时谈国土防空、人员补充与前线局势。今日,我主持召开了大本营会议,重点讨论了多个关键领域的工作。 我看这次释放的信号很直白:本土防护要提速,兵员分配要重做,前线信息要透明。难点也摆在桌上,时间不等人,资源有限,冬天会把所有短板都放大。 上周我联系到波克罗夫斯克方向的一位排长,他说拦截弹陆续到了,但配套的感知和指挥环节还没完全跟上,夜里靠热像和简化流程盯天,错过窗口就是损失。前线想要的是成套能力,而不是单个装备。这句话听着朴实,却是当前防护的核心。 兵员公平分配是另一个雷点。很多旅都提过同一个诉求:任务强度和人手不匹配,轮换不够,老兵顶在最前,新兵训练不足又被推上去。所谓公平,不是平均,而是按任务和消耗定补充,把训练周期和战备状态算进表格,而不是只看总数。有旅提出分层轮换和关键岗位优先补充,我认为这是个方向。 产能问题更现实。提高产量不等于明天就能用上。生产线切换要工人,要材料,要资金,还要电力稳定。分散工厂能降低被打击的风险,但会拉长协同时间。我支持双轨策略:国内把关键环节拿下,国外继续谈判补缺,别在最难的零件上硬碰,优先保证可快速交付的部件和维护配套。 谈判底气来自阵地不崩。稳住不是死守,是能换位,是能靠机动保住重要节点。我收到库皮扬斯克附近一个修理班的消息,他们每天把打残的车辆拼回去,零件靠民间捐助,司机轮休不够,很多人靠咖啡撑着。你能说他们不重要吗?后勤撑不住,前线就算多给十辆车也只能看着。 有人问,决策草案能解决什么?我比较关心两个点:一是兵员分配的算法是否公开透明,能否让每个旅知道自己为什么得到这个数;二是“个人责任”怎么落地。说要追责很容易,真到延误时,谁站出来解释?是承包方、指挥员,还是某个审批环节?没有闭环,最后只会变成一句口号。 还有一个悬念是动员规则会不会调整。扩大年龄、延长服役、提高休整比例,这几项牵一发而动全身。调整必须配套心理辅导和家庭支持,否则只会把疲劳从前线转移到社会。别忘了,士气是隐形装备,比拦截弹更难补。 我赞成把资源优先给能立刻减少损失的模块,比如前沿侦测、快速修复、弹药补给的最后一公里。很多时候,少一个耽误,就能少一处火点。同时,把旅级指挥的实战反馈写进采购清单,让坐办公室的人用前线语言做决定,这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有效。 草案很快要出来了,它会触碰哪些痛点?前线能不能熬到落地那一天?如果你在前线或者有家人在前线,最希望优先解决的是哪一项?我把这几个问题留在这里,等答案,也盼变化。

0 阅读:0
如柏缤纷

如柏缤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