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华人表示,日本之所以挑衅大陆,是因为在他看来打不赢,大不了退回本土,没有

如柏缤纷 2025-11-28 10:25:32

一位日本华人表示,日本之所以挑衅大陆,是因为在他看来打不赢,大不了退回本土,没有什么损失,一旦打赢了,就是一本万利。 听完这话,我第一反应是:这更像街边小店的赌法,不是国家的策略。上个月在涩谷一间小店吃面,店主跟我说,今年生意靠两头,一头是中国游客带来的消费,一头是和中国工厂合作出的联名款。日本年轻顾客买单前会问产地,也会关心价格,政治话题讲两句就过去,最后还是看货好不好卖。 我有个朋友在横滨做进出口,他收到了客户的风控提示:如果出现制裁或航线异常,要提前准备双供应链。他说,这不是想硬杠,是怕被卡住。对很多日本中小企业来说,最怕的是断货和现金流没法转,不是嘴上喊的那些口号。一旦港口堵了、燃料涨到离谱,订单就得改、仓库就得清,谁来承担损失,谁就先扛不住。 有人问我军事问题,我不是行家,只能讲见到的。前年在港区旁边看过一次联合演练,现场每个人都盯流程,生怕出错。真正危险的是误判。无人机偏航几百米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公司层面也在做“不可控事件”预案,我见过一份电子企业的内部备忘录,里面写着“关键零部件替代”和“人员撤离路线”,署名是财务总监。这类文件不会上新闻,但每一条都在提醒:赌注一加,你的成本就不是表面那点。 说“输了就退回本土”,听着轻松,但现实不是这样。日本能源、食品、材料高度依赖进口,海上运输一受影响,价格和供应立刻变脸。2011年之后的物流紧张,便利店货架空过,那种不安很多人都记得。如今全球链条更密,一地风浪,另一地就抖。把对手当成日常生意中的关键客户,才是稳的做法。 我的看法很简单:竞争可以,恶意对抗没必要。把中国只当对手,见到的多半是成本和不确定;把中国也当伙伴,能看到的是订单、技术合作和产业升级。媒体如果天天放大焦虑,企业就会被舆论推着做短期动作,比如发个硬气声明,股价振一振,实际问题没解决。更靠谱的,是合规、分散风险、提升产品力,同时保持沟通渠道,不踩红线,不玩边缘试探。 这两年我听到两种相反的信号。一边是某家银行在中国扩大授信额度,认为长期消费和制造仍然稳;另一边是某智库建议企业准备“极端场景”,包含撤点、转产、现金储备。哪一股力量会占上风?看民意、看产业链、看谁能算清账。普通人关心的是房租、工资、物价,企业关心的是交付和利润,政策的尺度应该服务这些现实,而不是让大家拿生活去赌。 我更担心的是误判带来的失控。一次海上擦碰、一次设备故障,都可能成为舆论的引信。到那时,谁来为孩子的学费、老人看的病、企业的订单买单?战争是最贵的生意,和平是最划算的通道。真正聪明的做法,是在可预见的框架里把合作做厚,把风险做薄,把话说清。 你身边的公司,是在加码合作还是做撤离预案?把你看到的变化讲出来。现实会给出答案,但别让答案来得太晚。

0 阅读:46

猜你喜欢

如柏缤纷

如柏缤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