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握手,也没有眼神交流。” 在刚刚落幕的G20峰会上,一个细节被多国媒体镜头捕捉到——中日两国高层代表全程未举行正式会晤,也未出现任何公开互动。就连例行的寒暄与合影环节,双方都仿佛“默契避让”。 更引人关注的是,在日本经济安保担当大臣高市早苗就“全球经济安全”议题发言时,现场画面显示:中方原定出席该场会议的代表提前离席,随后由中国财长接替参会。 这一幕迅速在日本社交媒体发酵。共同社称,“这是近年来罕见的高层‘冷处理’场景”,NHK则指出:“中日代表团座位相隔甚远,沟通渠道事实上处于冻结状态。” 为什么一次本应技术性的多边会议,演变成了外交信号的角力场? 答案或许藏在高市早苗过去一年的言论中。她多次公开宣称“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并主张强化日美同盟应对所谓“东亚紧张”。这些言论早已引起中方强烈不满。今年4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回应:“日方个别政客以所谓‘安全保障’为名,行干涉中国内政之实,严重违背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 而在G20这样一个强调团结协作的国际舞台上,中方选择用“行动表态”——不回避、不争吵,但也不给对方面子。 值得玩味的是,尽管外交遇冷,日本仍不愿低头。有日官员向媒体放风称:“目前的对立尚未达到顶点,我们做好了长期应对的准备。”言下之意,还想继续硬刚? 但现实很残酷。今年上半年,中日贸易额同比下滑近8%,日本对华出口连续多月负增长。半导体、汽车、消费品行业叫苦连天。企业要市场,政客却在搞对抗——这样的割裂,最终买单的只会是日本经济本身。 回顾历史,中日邦交正常化52年来,合作带来的红利远大于对抗的代价。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会在外交压力下面子妥协的国家;而今天的日本,也绝非可以依附某一阵营就能主导区域格局的角色。 如果某些政客执意把“台湾牌”当作政治资本来炒作,那只能说明他们还没看清时代的风向。 统一是大势,和平是愿望,但底线不容挑战。 外交的大门永远敞开,但前提是——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