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元璋初期,很多文人士大夫怀念蒙元的统治,甚至拒绝为朱元璋服务。毕竟蒙元的包税

银柳探影 2025-11-27 20:16:26

在朱元璋初期,很多文人士大夫怀念蒙元的统治,甚至拒绝为朱元璋服务。毕竟蒙元的包税制真的太爽了,简直就是在当地当个土皇帝,交够给元军的税,剩下的想收多少收多少。而地方治理,也会交文人士大夫管理,皇帝王爷们只会喝酒跳舞打内战。(而朱元璋说“元以宽失天下”,其本意指的是啥都不干,啥也不管,就把天下丢了) 朱元璋打下天下后,急着建官僚队伍,开国头几年官员缺口大得吓人,新朝刚立,元朝旧人跑了不少,战场上抓的俘虏又不识字,只能先用一批起义军里有点文化的哥们儿顶着,但这些人多是粗人,管不好民政。洪武元年到洪武十年这段时间,朝廷到处下令让地方官推荐有学问的儒生,带上金银帛缎去请人出山,可江南一带的士大夫死活不干。为什么?他们觉得元朝那套日子过得太舒服了。 元朝对地方管得松,中央蒙古贵族忙着分封地盘、打猎喝酒、内斗,基本不管下面怎么收税。税收很多地方用“扑买”办法,就是官府定个底数,谁出钱多谁包了去收,包税的人往往是当地大户、富商或者回回商人,他们交够朝廷那份,剩下的随便加码,层层转包,到老百姓头上税负重得要命,但对这些中间人来说,简直是躺着赚钱。江南地肥水美,士绅们靠这个积累家产,庄园一大片,家丁一大堆,地方官府的事儿也多半让他们管着,朝廷不插手,只要不公开反,日子过得跟小皇帝似的。元末虽乱,但对这些地主阶层来说,乱的是底层老百姓,他们照样吃香喝辣。 朱元璋一看这不行,他自己底层出身,知道元朝后期管得太松,贪官污吏横行,基层彻底烂掉,才让红巾军到处起事。他多次在诏书里说,元朝失天下就是因为“宽纵”,对官员不管不问,对地方豪强放任自流,结果天下大乱。他要建的新朝,得把权力收回来,税得按亩收,官得听中央的,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直接杀头。这对江南士大夫来说,等于断了他们的财路和自由,以前在元朝当个乡绅,想收多少收多少,现在明朝黄册鱼鳞册一造,土地藏不住,税跑不掉,还得进京当官,受朝廷管束,动不动就被锦衣卫盯着,谁乐意啊。 于是洪武初年,征召令一道接一道,很多人就拖。理由五花八门:家里老娘要养老、身体不好、年纪太大……朝廷也没法硬来,毕竟刚打下江山,得拉拢读书人。洪武十五年那次最典型,吏部一下子推荐了三千七百多人进京觐见,结果大半推三阻四,不肯就职。朱元璋气得不行,但大多数人理由还算正当,他拿不出办法。 有个江西贵溪的夏伯启叔侄俩玩得太过火,直接把左手大拇指剁了,说自己残废了没法握笔当官。这事儿上报上去,朱元璋直接火冒三丈,别人好歹找个借口,你们俩明摆着作假,摆明看不起新朝。立刻派人锁了链子押到南京,皇帝亲自问话,两人跪在地上说不出话,伤口一看就是自己砍的。朱元璋当场下令押回老家,在贵溪城门口砍了脑袋,家产抄光,全家流放。这事儿一出,江南士大夫全吓尿了,知道再闹真要掉脑袋。 一直拖到洪武二十一年蓝玉那次北征,在捕鱼儿海把北元主力打得稀巴烂。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带着几十骑狼狈逃窜,王公贵族死伤俘虏一大堆,牛羊辎重全丢了,元朝残余朝廷从此再也翻不了身。消息传到江南,那些还抱着蒙古人会回来的幻想的士大夫,一下子死心了。以前他们觉得朱元璋只是占了南方,蒙古人早晚杀回来,到时候再站错队就完了。现在北元彻底没了指望,只能捏着鼻子认了明朝。 从那以后,士大夫出仕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以前推都推不来,现在朝廷随便一道征召令,一大堆人抢着去。甚至到洪武后期,胡惟庸案、郭桓案、空印案、蓝玉案接连不断,死几万人,江南士大夫照样蜂拥进京当官。为什么?因为北元没了,天下定了,再不出来当官,田产家业照样得守明朝的规矩,干脆进朝廷混个一官半职,还能保住家族。朱元璋要的严猛治国,终于有人手干了。 说白了,这些士大夫从来不是忠于哪个朝代,他们忠于自家利益。元朝给的利益大,就怀念元朝;明朝把路堵死,只能捏鼻子认明朝。朱元璋那句“元以宽失天下”,指的就是这种不管不问的宽纵,让地方豪强把基层吸干,最后天下自然丢了。他吸取教训,用重典把权力收回来,官员管得死死的,税赋收得明明白白,江南士大夫不服也得服。事实证明,这套办法管用,明朝开头三十年,经济恢复快,人口涨得凶,就是因为基层稳住了,不再像元末那样烂到根上。 这事儿放到现在看,也挺接地气的。哪个阶层不是先算自家小账?元朝对他们松,明朝对他们紧,他们当然怀念松的那一套。但历史往前走,松到最后管不住人,天下就得换主人。朱元璋看透了这点,所以才死死抓住不放,哪怕杀再多人,也要把那套宽纵的旧习根除掉。结果呢?洪武一朝,国库满,仓库足,老百姓日子比元末好过多了,士大夫再不爽,也只能老老实实给新朝干活。

0 阅读:74
银柳探影

银柳探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