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贵阳,女子3年前买了20万基金,每年能拿26000元的收益,本金到期还可以退

芷若似是故人 2025-11-27 01:28:46

贵州贵阳,女子3年前买了20万基金,每年能拿26000元的收益,本金到期还可以退回,今年9月,合约到期了,对方承诺每个月给她退2万本金,然而,女子迟迟不见到账,她带着记者冲到公司要说法,负责人说公司账户被冻结了,会尽快给女子转账,没想到,另一员工转头就威胁称:敢曝光的话别说2万了,就是2分你都拿不到! 陶女士捏着刚到账的2万块短信,手指冰凉。这钱像块烧红的烙铁,攥着疼扔了怕。当晚她翻出合同反复看,才发现条款里藏着好几处模糊的坑——所谓“基金”根本没写清托管方,收益承诺也只是口头的,纸上只有“预期年化”几个字。她越想越慌,第二天就托朋友查这家公司的底细。 不查不知道,这家公司注册地址是个空写字楼,去年就因“虚假宣传”被市场监管局罚过款,还牵扯三起理财纠纷。陶女士赶紧联系上其中两个受害者,一聊发现大家都是被“13%年化”勾进来的,到期后全被拖款。几个人建了群,把合同、转账记录堆在一起,才意识到这根本不是基金,是披着理财外衣的非法集资。 陶女士找律师咨询,律师说对方的威胁已经涉嫌敲诈勒索,完全可以报警,而且联合维权能增加胜诉概率。她这才硬气起来,当天就带着证据去了派出所。民警登记时说,最近这类案子特别多,很多公司都是先画饼再收割,受害者大多是想赚点安稳钱的普通人。 其实这事里最恶心的不是违约,是对方的态度——哭穷装可怜是演给心软的人看,威胁是捏软柿子,把投资人当傻子耍。年化13%的收益,稍微动点脑子就该警惕:银行理财才3%左右,哪来这么高的稳赚?说白了就是贪心蒙了眼。 现在陶女士和其他受害者已经提交了诉讼材料,律师说胜诉概率很大,但执行可能要费点劲。她每天盯着群消息,心里还是没底,可比起之前的无助,至少现在有了方向。希望她们能拿回本金,也希望更多人看到:理财永远别信“稳赚不赔”,凡是超过市场平均收益太多的,十有八九是陷阱!你们身边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坑?评论区聊聊,给大家提个醒! 理财陷阱 法律维权

0 阅读:6
芷若似是故人

芷若似是故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