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才, ​俄军突然动真格了, 11月25日俄军发起大规模突袭,官方直接说这是

苏柒小文 2025-11-26 20:45:44

就在刚才, ​俄军突然动真格了, 11月25日俄军发起大规模突袭,官方直接说这是回应乌方袭击俄境内民用设施,这次是真没留余地,火力直接拉满! 这哪里是常规反击?分明是积压已久的怒火彻底爆发! 22枚导弹搭配464架无人机的饱和打击,直奔基辅、敖德萨等关键地区, 乌军就算拦下了大部分,漏网的火力还是炸穿了住宅楼、掀翻了能源设施,6条生命当场定格,数十人在废墟中呻吟。 这种不计成本的猛攻,早不是战术试探,是俄军用炮弹写下的警告:民用设施碰不得,碰了就必须付出代价。 谁还记得这场突袭的导火索?不是战场摩擦,是乌方接二连三对俄境内平民下狠手。 11月中旬,美制ATACMS导弹直奔沃罗涅日的老年医学中心和孤儿院, 虽然被防空系统击落,残骸还是砸坏了民宅屋顶,让老人孩子吓得彻夜难眠。 更狠的是11月初,乌克兰无人机精准炸掉别尔哥罗德的热电厂, 17万人在零下气温中停电停暖,老人裹着三层棉被发抖,婴儿在冰冷的房间里哭闹,维修工人顶着严寒抢修,却被告知部分设施要修几周甚至几个月。 战争最残酷的地方,从来不是军人在战场厮杀,是平民被拖进深渊。 俄境内的变电站被炸后,300平米的火灾映红夜空,居民眼睁睁看着供暖管道被炸断, 热水停了、灯光灭了,连做饭的燃气都成了奢望。 乌克兰那边也好不到哪去,基辅7个区的供暖系统被俄军炸毁, 老人蜷缩在避难所里,孩子冻得手脚发紫,救援人员在废墟里扒找幸存者,每一次挖掘都伴随着心碎的哭喊。 可这一切本可以避免,只要双方守住“不打民用设施”的底线。 西方媒体的双标嘴脸,这次算是暴露得明明白白。 乌方袭击俄民用设施时,他们要么轻描淡写说“这是反击”,要么干脆沉默不语; 俄军一发起报复,立马跳出来谴责“违反人道主义”。 他们忘了,俄国防部早就拿出铁证:乌军不仅炸热电厂,还袭击石油码头、飞机制造厂, 甚至用无人机攻击居民公寓楼,导致俄境内多人死亡受伤。 所谓的“正义”,在他们眼里不过是服务于自身利益的工具,哪边对自己有利,哪边就是“正确”。 俄军这次没留余地,也是看透了谈判桌上的虚与委蛇。 之前瑞士会谈搞出19点和平计划,看似有进展,实则连“领土完整”都没写进所有声明, 捷克总统甚至直言“乌克兰可能要丢部分领土”。 俄罗斯心里清楚,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别想得到, 乌方一边喊着和谈,一边拿着西方援助的武器炸俄民用设施,这种两面三刀的操作,彻底耗尽了俄军的耐心。 与其在谈判桌前浪费时间,不如用火力重新划定规则。 有人说俄军“好战”,可谁愿意让战争烧到自家门口? 俄罗斯民众之前看战争,就像看一场遥远的新闻,直到无人机炸到自家楼下, 天然气管道被炸得火焰高达40米,距居民楼仅300米,才真切感受到战争的可怕。 这次大规模突袭,某种程度上也是打给俄民众看的: 国家会拼尽全力保护你们,谁让你们受冻受苦,我们就炸谁的软肋。 这种以战止战的逻辑,虽然残酷,却是乱世中的无奈选择。 俄乌冲突打了一千三百多天,早就不是简单的领土争端,成了各方势力的博弈场。 乌克兰拿着西方的武器硬撑,俄罗斯顶着制裁死磕, 欧洲被绑上战车,美国隔岸观火赚得盆满钵满。 可受苦的永远是普通百姓,俄境内的老人冬天没暖气,乌境内的孩子没学上, 年轻士兵埋骨他乡,留下父母妻儿在原地哭泣。 那些坐在办公室里制定“和平计划”的政客,从来没体会过失去家园的痛苦, 他们的笔轻轻一划,就是无数家庭的破碎。 俄军的火力拉满,也藏着一个现实:在国际丛林里,拳头硬才有理。 之前俄罗斯多次抗议乌方袭击民用设施,可西方要么无视,要么继续给乌送武器, 只有当炮弹真的落到乌克兰本土,当基辅的供暖系统瘫痪,当泽连斯基呼吁国际社会施压时, 那些旁观者才意识到,俄罗斯是认真的,不是说说而已。 这就像两个人打架,你一再退让,对方只会得寸进尺;你狠狠反击,对方才会收敛嚣张气焰。 但报复终究换不来和平,只会让仇恨越积越深。 俄军炸了乌方的能源设施,乌军肯定会继续袭击俄境内目标, 平民的苦难会一层叠一层,看不到尽头。 瑞士会谈的“新势头”被炮火打断,19点和平计划成了一纸空文, 双方都在硬扛,都在等着对方先倒下,可倒下的从来都是无辜的平民。 战争的本质就是互相伤害,没有赢家,只有输家, 区别只是谁输得更惨,谁的伤口更深。 我刷到过一个俄境内老人的采访,他对着镜头抹眼泪:“我经历过二战,以为和平会永远持续,没想到老了还要遭这份罪。” 这句话戳中了无数人的心。 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乌克兰,百姓想要的从来不是领土争端的胜利, 是冬天能有暖气,孩子能安全上学,家人能平安团聚。 可这些最简单的愿望,在炮火面前变得遥不可及。 那些喊着“战斗到底”的政客,真该去看看避难所里的场景,看看那些失去亲人的眼神。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俄罗斯军事战报

0 阅读:63
苏柒小文

苏柒小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