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枫烈士的狱友冯守娥晚年,一张罕见的留影,照片中的她面容慈祥。年轻时的她同朱枫一

奇幻葡萄 2025-11-26 17:43:23

朱枫烈士的狱友冯守娥晚年,一张罕见的留影,照片中的她面容慈祥。年轻时的她同朱枫一般心怀理想、满怀追求,却不幸身陷囹圄,曾与朱枫同监关押,共度艰难时光。 2010年代的一个春日,满头银发的冯守娥踏上大陆土地时,迎接她的不仅有鲜花,更有无数双饱含敬意的眼睛。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步履从容的老人,胸腔里跳动的仍是八十多年前那颗为理想灼热的心——那心曾在日军铁蹄下萌芽,在读书会的油灯下燃烧,更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与朱枫烈士的信念紧紧相拥。 1930年代初的宜兰,海风裹挟着硝烟味掠过街巷。冯守娥就在这样的动荡里长大,耳边是日语口令,眼前是同胞弯腰行礼的屈辱。1945年台岛光复的消息传来时,她攥着母亲递来的粗布书包,一路跑向新成立的兰阳女中,书包带勒红了肩膀也不停歇——她以为,学识能像钥匙,打开一个没有压迫的世界。 改变她人生轨迹的,是历史老师廖研藏在教案里的《大众哲学》。那个总穿洗得发白蓝布衫的青年教师,会在课后留下几个学生,在教室后排用闽南语轻声念:“劳动者的拳头,能砸碎锁链。”冯守娥就这样跟着加入了读书会,和兄长冯锦辉一起,在月光下把进步刊物缝进棉被夹层,在稻田埂上和伙伴们约定“要让台湾人真正站直”。 1950年深冬的抓捕来得猝不及防。军警踹开家门时,冯守娥正给读书会的笔记本包书皮。她和兄长被推上同一辆囚车,冰冷的手铐让她第一次看清兄长袖口磨出的破洞——那是为印刷传单熬了无数夜的痕迹。三个月后,兄长冯锦辉在狱中写下“宁为玉碎”的血书,英勇就义;而她,带着兄长最后的嘱托,开始了十年监禁生涯。 牢房里的月光比宜兰的更冷。和朱枫、季芸挤在同一间囚室的日子,她们用偷偷藏起的铅笔头在草纸上互赠字句。朱枫写下“寒冬过后是春天”时,笔尖在纸上戳出了小洞;季芸画的小雏菊,花瓣被泪水晕开了墨痕。冯守娥把这些“秘密信件”缝进棉衣内侧,每当狱警巡查的皮靴声靠近,就用体温焐着那些字迹——那是比阳光更暖的力量。 出狱时,她的头发已生出银丝,可藏在心底的信念却愈发清亮。有人劝她“忘了过去好好生活”,她只是笑笑,在台北郊区找了间小屋,默默资助那些和她当年一样想读书的穷孩子。直到两岸开放探亲,她才在七十多岁时第一次踏上大陆,在朱枫烈士的纪念碑前,轻轻抚摸着石碑上“坚贞不屈”四个字,像触摸多年未见的老友。 2022年秋天,冯守娥在睡梦中离世。床头柜上,那张晚年留影旁,压着一张泛黄的草纸,上面是朱枫当年写的那句话,墨迹早已模糊,却被摩挲得边角发亮。或许正如她常对晚辈说的:“理想这东西,就像埋在土里的种子,哪怕石缝里也能生根——你看,春天总会来的。”

0 阅读:25

猜你喜欢

奇幻葡萄

奇幻葡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