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跟中国相比,在AI和机器人产业方面,美国已经走到头了! 美国现在搞AI

沧海一说客 2025-11-26 15:37:48

美媒:跟中国相比,在AI和机器人产业方面,美国已经走到头了! 美国现在搞AI和机器人产业,不是技术不行,而是被自己的制度和成本捆住了手脚。 英伟达CEO黄仁勋都急着警告,说中国要赢下AI竞赛,核心问题就出在美国的AI监管上,联邦层面没统一规矩,50个州各自出台AI法案,光2025年就有260多项相关提案,最后变成了“50套新规”。 企业想在全国铺开业务,得逐州准备合规材料,加州要交透明报告,纽约得做歧视评估,科罗拉多还要提交偏见检测文档,合规成本一下子飙升到数千万美元,开发周期从数周拖到半年,根本没法跟中国企业抢速度。 更要命的是能源成本的差距。AI训练本来就耗电,英伟达一个GPU集群微调一次,电费堪比中型城市一周用量。 美国加州工业电价差不多0.21美元/千瓦时,而中国给数据中心搞电力补贴,电价低到0.056美元/千瓦时。 加上加州、科罗拉多这些州还要求AI项目算碳足迹,超标的要交罚款,美国企业想扩大规模,光能源和环保成本就扛不住,这也是黄仁勋最焦虑的点,美国的算力优势,慢慢变成了“纸上谈兵”。 反观中国,AI能快速重塑经济,核心是有实打实的产业基础和政策协同。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制造业占GDP的25%,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这么大的实体经济盘子,给AI提供了海量应用场景。 就像“十四五”期间,中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5万亿元,覆盖了49个国民经济大类,建了1260家5G工厂,340多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连了1亿多台设备,AI不是飘在云端的技术,而是能直接嵌入生产的“工具”。 现在中国的AI应用早就超出了工厂范畴,雄安新区的智慧农业就是典型。农业农村部官方报道里提到,当地搞了个“雄小农”AI大模型,农民拍张照片就能识别病虫害,还能预测农产品价格,连农技人员不足的问题都解决了。 温室里的人形机器人“小V”能自动采摘番茄,配合水肥管控系统,比传统温室节水60%、节肥50%,产量还翻了四倍。 这种从工业到农业的全场景渗透,靠的就是国家层面的统筹,“人工智能+”行动明确了方向,地方有具体政策支持,企业不用纠结合规问题,能专心搞落地。 还有个关键差异是发展模式。美国的AI企业大多扎堆在互联网、软件领域,而中国是“AI+实体经济”的路子。 比如宁德时代的AI储能平台、雄安的智慧农业,都是把AI用在生产、种植这些实打实的领域,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能通过数据反馈优化技术。 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全球第一,不是靠单个企业发力,而是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国家有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底座,企业有应用场景,甚至电力成本都有政策扶持,形成了良性循环。 其实中美差距的核心,不是谁的技术更先进,而是谁能让技术真正服务于经济。美国被碎片化的监管、高昂的能源成本拖慢了脚步,想创新却处处受限。 中国则靠统一的政策引导、庞大的实体产业基础、可控的运营成本,让AI快速落地生根。 中国的实践证明,技术变革不是孤立的,需要制度、产业、政策形成合力。 这不仅是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更给全球产业转型提了个醒:AI要想重塑经济,不能只盯着实验室里的技术,更要找到扎根实体经济的路径,平衡创新与效率、监管与发展,这才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0 阅读:52
沧海一说客

沧海一说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