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200万年没下过一滴雨,年降水量还不到10毫米,而撒哈拉沙漠每年能下25到1

烈火科学风暴 2025-11-26 15:16:05

这里200万年没下过一滴雨,年降水量还不到10毫米,而撒哈拉沙漠每年能下25到100毫米雨,干谷比它干燥多了,环境跟火星差不多。 干谷在南极麦克默多海峡西侧,总面积约4800平方公里。它周围全是高大冰川,谷底却连一点冰雪都没有,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和沙砾,一眼望,去全是荒芜景象。 干谷这么干旱,是好几方面原因凑到一起导致的。南极大陆常年被高压控制,空气下沉时会慢慢升温,水汽根本没法凝结成雨或雪。 再加上周围山脉,挡住了海洋的湿润气流,气流翻过山往下沉时,温度会变得更高,湿度也大幅下降。 还有南极的极地东风,常年对着干谷吹,最高风速能到每秒90米,相当于12级台风的两倍多。 这些狂风,不仅能把谷底的积雪和冰层全吹走,还能加速地表水分蒸发,就算有少量冰雪堆起来,也会很快被吹干。 而且干谷的地表,都是岩石和砾石,吸热快、散热也快,更难让水汽凝结,干旱状态就一直保持到现在。 干谷的环境特别严苛,冬天温度能低到零下50摄氏度,夏天也只有零下20摄氏度左右。 地表看不到任何液态水,只有岩石缝隙里能找到一点冻结的冰。没有水,自然就难有生命,干谷里几乎见不到植物和动物,连常见的极地苔藓、地衣都难以存活。 不过生命总能创造奇迹,科考队在干谷的岩石内部、砾石缝隙以及深层土壤中,发现了多种耐寒耐干的微生物群落。常见的有冷球菌属、极地单胞菌属和极端古菌,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生存妙招。 冷球菌属是典型的嗜冷微生物,能合成一种“抗冻蛋白”,阻止细胞内水分结冰形成尖锐冰晶,避免细胞膜被刺破。 它们的代谢速率极低,正常环境下细菌每天分裂一次,这类微生物可能数月才分裂一次,靠吸收岩石中的铁、硅等矿物质缓慢供能。 极地单胞菌属更擅长“休眠求生”,遇到极端干旱时,它们会收缩细胞体积,形成一层厚厚的细胞壁,把代谢活动降到最低,像“冬眠”一样等待环境好转。 科学家曾在干谷30厘米深的土壤中,发现过休眠了上千年的极地单胞菌,加水培养后居然能重新恢复活性。 极端古菌则是“抗逆王者”,它们能在零下50摄氏度的低温和几乎无水分的环境中存活,甚至能耐受强紫外线辐射。 它们会聚集形成薄膜状的生物膜,牢牢吸附在岩石表面,减少水分流失,共同抵御外界恶劣环境。 科学家研究这些微生物时,会用无菌钻从岩石中取样,带回实验室后,在模拟干谷环境的培养皿中培养。 通过基因测序技术,他们发现这些微生物的基因中,有一段序列,与火星陨石中发现的微生物基因片段高度相似,这为研究“火星是否存在生命”提供了重要参考。

0 阅读:54
烈火科学风暴

烈火科学风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