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器开始杀疯了,乌克兰军队用不知从哪个黑市上搞到的中国产飞弩6防空导弹击落了俄罗斯的KH101隐身巡航导弹。前几天,苏丹刚用中国的FK2000击落了俄制伊尔76运输机。之前中国装备给全世界网民留下的共同印象是没有经过实战。今年经过歼10等中式武器的教育,大家开始觉得中国武器看着还不错,但是人没经过实战。 最近几张战场残骸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刷屏,让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中国武器早已不是“纸上谈兵”的存在,而是在全球多个战场实打实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11月19日清晨,乌克兰西部某居民点上空,上演了一场让人意外的对决。第143“波多利亚”旅的士兵,手里握着的不是西方援助的高精尖武器,而是一具看似有些年代感的发射筒——中国制造的飞弩-6(FN-6)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 短短几秒钟,这枚设计于15年前的装备,就把代表俄军顶尖突防技术的“口径”Kh-101隐身巡航导弹炸成了废铁。 对于操作的士兵来说,这一瞬间不仅是战场胜利的喜悦,更意味着数千素不相识的普通人因为这次拦截得以保全。 这还不是孤例,万里之外的苏丹战场,中国武器同样展现了威力。 不久前,苏丹空军一架入役不到六周、价值1200万美元的伊尔-76运输机,被地面火力击落,动手的正是苏丹快速支援部队手中的中国产FK-2000防空系统。 这款弹炮合一的利器此前已经连续击落过土耳其的TB-2“旗手”无人机和大型游骑兵无人机,这次连俄制大飞机也没能幸免。 在此之前,中国武器总被贴上“参数漂亮但缺乏实战检验”的标签。 但今年以来,一系列实战案例正在改写这个刻板印象。南亚印巴冲突中,巴基斯坦空军的歼-10CE实现“零战损”压制阵风战机,让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中国装备的性能; 而乌克兰和苏丹战场上的这些战果,更是用实打实的战绩证明,中国武器不仅“看着不错”,实战能力同样硬核。 就拿飞弩-6来说,虽然是老装备,但其红外紫外双波段导引头的抗干扰技术,放到今天依然足够“能打”。 不过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随之而来:中国一直秉持中立立场,也有严格的武器出口管控,这些装备怎么会出现在俄乌、苏丹的战场上? 答案其实藏在复杂的全球军火流动网络里。飞弩-6是中国的外贸明星产品,但中国从未直接对乌出口。 这些导弹可能来自约旦——当地公司购买了生产线,生产的“猎人”导弹和飞弩-6几乎一模一样;也可能是从叙利亚战场经由土耳其中转,最终流入乌克兰;甚至有传言是美军拦截了伊朗输送给胡塞武装的走私船,再转手送到了东欧前线。 更有意思的是,俄乌战场上不仅乌军有中国武器,俄军手里也握着中国产的63式多管火箭炮。 这些在中东和非洲随处可见的老旧装备,通过第三国库存或庞大的黑市网络,最终汇聚到了欧洲冲突的中心。 这就是军火贸易的冷酷现实:一旦商品离开本土,后续的流向就很难控制,往往会被美元和走私网络左右,中立的出口规则根本挡不住黑市的渗透。 眼下国际局势也透着微妙,特朗普抛出“28条和平计划”,试图冻结战线、施压乌克兰割舍领土来结束战争,俄美谈判代表在日内瓦频繁接触,似乎想给这场战争按下“暂停键”。 但另一边,俄军刚攻占了铁路枢纽库皮扬斯克,普京还放风要去新占领区授勋,而乌克兰依然能通过各种隐秘渠道获得武器补给。 战争从来不会完全听从政治指挥,最终还是要看补给线和杀伤力。 谁也没想到,老旧的飞弩-6会成为战场变数,它不仅击落了高科技巡航导弹,也打破了人们对技术、贸易封锁和简单和平的幻想。 如今,中国武器用一场场实战战绩,彻底撕下了“缺乏实战检验”的标签,让全世界看到了东方装备的硬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