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呼吁“往实处用力”,一线教师却问:何处是“实处”? 最近和几位小学老师聊天,听到这么件事: 有位教语文的王老师,开学拿到新教材,翻了一晚上没睡着觉。不是激动,是发愁。同一篇课文,这个版本删了那段,那个版本加了这节,配套的练习册问法都不一样。她叹了口气:“我就像个厨师,手里菜谱天天变,可客人还等着上菜呢。” 这话让我想起教育部领导说的“往高处站位、往远处着眼、往实处用力”。站在讲台上的老师们听了,怕是五味杂陈——我们现在连该站在哪块地上都晃悠,怎么往高处站?眼前这教材变来变去都看不清,怎么往远处望? 问题不在于口号不对,而在于脚下的路有点晃。 我理解的教育,好比盖房子。教材是设计图纸,老师是施工队长,孩子是未来的住户。现在图纸三天两头改,施工队长无所适从,却要求他们“站得高看得远”——这不现实。 有个数学老师打了个比方:“以前教1+1=2,现在要先讲数字的起源,再讲进制的演变,最后才落到计算上。道理是丰富了,可孩子们的小脑袋装得下吗?”这话让我想到,我们是不是在给孩子吃“知识压缩饼干”——看着内容丰富,其实难以下咽。 那到底该怎么办? 往高处站,不是飘在半空说大话,而是看清教育的本质——培养会思考、能生活的人。比如教《小马过河》,与其纠结用哪个版本,不如带着孩子真的做个小实验,看看水深水浅。这就是站在“育人”的高处。 往远处看,不是预测十年后考什么,而是想着这些孩子二十年后成为怎样的大人。他们需要的不只是标准答案,而是面对陌生问题的从容。就像教做饭,光给菜谱不行,得教会他们怎么掌握火候、怎么随机应变。 往实处用力,力气要花在刀刃上。少点形式上的折腾,多点实质上的支持。给老师准备点实实在在的教案参考,比喊一百句口号都强;把教材编得稳定些、连贯些,比搞花样翻新更有用。 好的教育应该像个工具箱,不是往里面塞满各种新奇工具,而是把最常用的几件做得顺手、耐用。老师拿起就能用,孩子学了就能会。 那位睡不着的王老师后来想通了:“不管教材怎么变,我和孩子们说的每一句话是真的,教室里发生的每一个成长是实的。”她开始自己整理素材,把零散的内容串成珍珠项链。 这或许就是最好的“往实处用力”——在变化的浪潮中,守住教育不变的初心。当每个老师都能稳稳站在自己的讲台上,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学习的乐趣,我们自然就站得高了,看得远了。 教育的改变,不在响亮的口号里,而在千千万万个普通的教室里,在老师和学生相处的每一个踏实的日子里。 教育 教育本质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