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皮撑起的流放船:222个女囚改写澳洲命运的第一页

尔说娱乐 2025-11-24 10:30:48

1790年6月的悉尼港,一艘大船的出现让殖民者们欢呼雀跃。可等船靠岸人们才发现,船上装的不是急需的粮食,而是222个大多挺着肚子的女囚犯。澳大利亚的故事,就从这样荒诞又残酷的场景里,正式开始了。 主要信源:(散文网——1790年,载着221名女囚犯的“朱莉安小姐”号军舰,从英国港口出发,前往澳大利亚) 1790年6月的一个清晨,悉尼港薄雾弥漫。 一艘破损的英国军舰缓缓驶入港口,船帆上布满补丁,船体在海浪中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 码头上等待补给品的殖民者们伸长脖子,却只看到一群衣衫褴褛的女性踉跄着走下舷梯。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女性大多挺着隆起的腹部,脸上写满疲惫与惶恐。 这艘名为"朱利安小姐号"的军舰,在海上漂泊了整整五个月才抵达澳大利亚。 船上载着的221名女囚,几乎都是在英国因轻微罪行被判流放的底层妇女。 她们中有人因为偷窃一条面包被判七年流放,有人因为捡拾富人丢弃的旧衣服而被定罪。 在那个年代,贫困本身就是一种罪过。 航程中的生存条件极其恶劣。 女囚们被塞在阴暗潮湿的底舱,每人仅有一张草席大小的容身之处。 发霉的硬饼干和爬满蛆虫的咸肉是日常口粮,新鲜饮用水更是奢求。 更可怕的是,她们还要面对船员的欺凌。 许多女性被迫用身体换取食物和基本生存权利,这种无奈的交易成了海上生活的常态。 有些女囚在日记中写道,她们常常整夜无法入睡,既要忍受船舱里污浊的空气,又要提防随时可能出现的骚扰。 随着航程推进,越来越多女性出现孕吐反应。 狭窄的船舱里弥漫着汗臭和呕吐物的气味。 医疗条件极其匮乏,患病的女囚往往只能听天由命。 据船舶日志记载,有五名女性在途中因疾病和虚弱去世。 她们的遗体被直接抛入大海,连一个简单的悼念仪式都没有。 幸存者中,许多人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症状,头发脱落,牙齿松动,面色蜡黄。 当船只终于靠岸时,幸存的女囚们面临的却是新的困境。 殖民地资源匮乏,这些怀孕的女性被安置在临时搭建的简陋棚屋里。 由于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分娩对她们来说如同鬼门关走一遭。 新生儿死亡率高得惊人,许多婴儿出生不久就因疾病夭折。 而那些侥幸存活下来的母亲,又要面临新的挑战。 由于殖民地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她们很快被分配给男性殖民者。 有些女性通过婚姻改善了处境,但更多人继续在贫困中挣扎。 她们白天要在田间劳作,晚上还要照顾家庭,生活异常艰辛。 更令人心痛的是,她们中很多人永远无法摆脱"流放犯"的标签,即便获得自由后,仍然受到社会的歧视。 这些女性的后代成为了澳大利亚早期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现代澳大利亚约有20%的人口是这些流放者的后裔。 她们的故事不仅记录在官方档案里,也通过口耳相传保留在家族记忆之中。 许多澳洲人至今仍在追寻自己祖先的足迹,试图了解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在悉尼的博物馆里,至今仍保存着当年流放船的物品: 生锈的镣铐、发黄的船舶日志、还有几封女囚们写的家书。 这些沉默的见证者,诉说着那段充满血泪的历史。 一位名叫莎拉·威兰姆的女囚在日记中写道: "我们像被抛弃的货物,在海上漂泊,不知命运将走向何方。每当听到海浪声,我都会想起故乡的亲人,泪水就止不住地流。" 这段历史提醒人们,文明的进步往往伴随着牺牲与痛苦。 今天,当人们在悉尼歌剧院欣赏演出,在邦迪海滩沐浴阳光时,不应忘记两个多世纪前那些被迫离乡背井的女性。 她们用难以想象的代价,参与了这片土地的建设。 每年的"流放者纪念日",都有澳洲人自发来到海边,向大海抛洒鲜花,缅怀那些在航程中逝去的生命。 这些女性的坚韧与勇气,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她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境遇中,人类求生的意志依然能够绽放光芒。 这段历史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记忆,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历史教训,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尊严。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978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72

用户10xxx72

3
2025-11-24 21:36

现在大家知道澳大利亚人的祖先是谁了吧,说他们是强盗、小偷的后代是有根据的。

猜你喜欢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