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日军打到家门口,国王跑了,国家快没了。朝鲜使者哭着跪在北京城外求救。可大明朝的主力部队,还在宁夏平叛呢。怎么办?两线开战?万历皇帝想了个绝招:先派个人去,吓唬吓唬日本人。 这听上去像不像天方夜谭?拿一张嘴去吓退15万虎狼之师?可这事儿,就这么真实地发生了。 而被派去的这个人,既不是大将军,也不是名臣,而是一个叫沈惟敬的浙江生意人,在正史里,他甚至被叫做“市井无赖”。 说到这儿你可能觉得奇怪,日本人就这么好骗?一个商贾凭什么能让日军主帅停下脚步?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 1592年,日本出了个猛人,叫丰臣秀吉。他结束了日本一百多年的战乱,统一了全国,然后野心就爆棚了。 他觉得小小的岛国已经装不下自己,公开叫嚣要“入主中华,饮马印度”,还嘲笑大明朝是“长袖之国”,意思是文人当道,不堪一击。 于是,他调集了15万陆军,外加庞大的水师,气势汹汹地杀向了朝鲜。 当时的朝鲜王朝,跟丰臣秀吉想的差不多,重文轻武,军队松弛,党争内耗严重。 日本人一登陆,朝鲜军队简直是一触即溃。短短两个小时,釜山失守。 一个月后,首都汉城沦陷。 朝鲜国王李昖吓得魂飞魄散,一路向北狂奔,先是跑到平壤,屁股还没坐热,日军又追上来了。 他只好再跑到中朝边境的义州,隔着一条鸭绿江,天天哭着向大明求救。 可问题是,大明朝当时也头疼。 最能打的精锐部队,李如松率领的辽东铁骑,正在宁夏平定哱拜之乱。国库也不宽裕,两线作战,实在是吃不消。 万历皇帝虽然下了决心要救这个藩属国,但怎么救,是个大问题。 兵部尚书石星就出了个主意:先谈,用谈判拖延时间,等宁夏那边完事了,主力再调过去。 于是,我们的主角沈惟敬就登场了。这个56岁的老江湖,做生意走南闯北,懂日语,还跟倭寇打过交道,胆子极大,人也机灵。 他领了命令,单枪匹马就进了平壤的日军大营,见到了日军第一军团的指挥官小西行长。 一见面,沈惟敬就开启了“忽悠”模式。他虚张声势,说大明皇帝已经派了70万大军到了辽东,随时准备过江。 他还给小西行长画了个大饼:只要你们撤兵,大明就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还允许两国通商。 小西行长心里也正在打鼓。他虽然打得顺,但补给线被朝鲜李舜臣的水师不停骚扰,朝鲜百姓也自发组织义军抵抗,让他很头疼。 他一听沈惟敬的话,半信半疑,但觉得正好可以借坡下驴,就同意了停战50天。 就这50天,简直是要了日本人的命。1592年9月,李如松在宁夏平定了叛乱,大明最能打的部队终于腾出手来了。 次年一月,李如松带着四万明军,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戚家军和辽东铁骑,还拖着当时最先进的红夷大炮,杀进了朝鲜。 正月初六,明军强攻平壤。之前让朝鲜军队闻风丧胆的日军火绳枪,在明军的红夷大炮面前,跟烧火棍没什么区别。 一顿炮火覆盖,城墙被轰开,小西行长的部队被打得鬼哭狼嚎,损失了近九千人,狼狈南逃。 按理说,故事到这里,沈惟敬的任务已经超额完成了。 他靠一张嘴,为明军主力东调争取了宝贵的战略时间。可谁也没想到,这“忽悠”,居然上瘾了。 平壤之战后,明军虽然在碧蹄馆中了埋伏,吃了点小亏,但日军也被打怕了,龟缩在朝鲜南部不敢动弹。双方又进入了谈判阶段。 这次,沈惟敬和小西行长这对“老朋友”玩得更大了。 丰臣秀吉那边提出了七个条件,比如要明朝公主嫁给日本天皇,要朝鲜割让南部四道等等,异想天开。 沈惟敬一看,这要是报上去,脑袋都得搬家。 他干脆跟小西行长一合计,两人联手,把这七个条件给篡改了,变成了“日方恳求大明册封,乞求内附”。 小西行长也对丰臣秀吉撒谎,说大明同意了所有条件。两人还伪造了一份丰臣秀吉的《关白降表》,送到了北京。 万历皇帝一看,龙颜大悦,还真就派了使团去日本搞册封仪式。 结果可想而知,1596年,当明朝使臣在日本宣读诏书,称丰臣秀吉“万里叩关,恳求内附”时,丰臣秀吉当场气炸了。 他这才知道自己被耍了,怒不可遏地赶走了明朝使臣。 这场惊天骗局最终败露,万历皇帝的脸被打得啪啪响。 怒火之下,沈惟敬被抓进大牢砍了头,家人流放。主张和谈的兵部尚书石星也丢了官,死在狱中。 骗局的破产,直接导致了战争的再次爆发。 1597年,丰臣秀吉调集14万大军,发动了第二次侵略。 最终,在1598年的露梁海战中,中朝联合水师给了日军毁灭性打击,歼敌上万。朝鲜名将李舜臣和大明老将邓子龙都在此战中壮烈殉国。 就在日军准备决一死战时,一个消息从日本传来:丰臣秀吉病死了。 主心骨一死,日军彻底崩溃,德川家康下令全线撤退。 这场持续七年、耗尽三国国力的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