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再次抛出惊人言论:“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

霁雾阙任 2025-11-22 18:12:22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再次抛出惊人言论:“清华70%至 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我最好的学生,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师我想去金融公司。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出了大问题。”     说白了,现在咱们国家的一个现实是,最聪明的人都挤着去金融圈,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的人才缺口越来越大,施一公说的这话虽然刺耳,但确实值得深思。     施一公在清华多年教书,见过太多天才学生,那些本该在数学、物理、生物等基础学科深耕的人,却一头扎进了金融。     清华经管学院的数据很直观:本科项目里,超过一半的学生都是各省高考前十名,录取比高达14:1,这地方简直是“状元收割机”。     学生为什么偏偏选金融?关键还是钱太诱人,金融行业起薪高,应届生都能拿50万起,顶尖机构更夸张,反观基础学科,硕士毕业生起薪才9万左右,差距巨大。     对很多寒门子弟来说,学金融不仅能快速独立,还能帮家里减轻负担,现实压力让他们不得不做出选择。     施一公担心的是,这种现象会给国家发展埋下隐患,就拿芯片来说,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口额高达3061.3亿美元,核心技术突破必须依靠基础学科人才。     可这些研究周期长、见效慢,却是国家根基。     如果顶尖人才都不愿意坐冷板凳搞科研,只能靠进口买技术,永远只能跟着别人跑。     他在海外领奖时听到的一句话更让人警醒:瑞典一位教授直言,中国的科技成就更多是经济体量堆出来的,要是他们体量一样,突破会更大。     这话虽刺耳,却揭示了问题核心,基础研究创新能力还不够,而顶尖人才的长期投入是关键。     有人觉得施一公是在道德绑架,说年轻人有权选择高薪职业,这确实没错,但他想表达的是教育导向和社会需求的错位问题。     大学,特别是像清华这样的顶尖学府,本应培养国家栋梁,如果教育完全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只盯着赚钱多的领域,那教育的本质就偏了。     好在情况正在改善,华为、科大讯飞等科技企业开始出高薪挖科研人才,年薪35万到60万不等,国家也设立每年10万的奖学金,基础学科待遇逐步提升。     材料、数学等热门科研岗位,年薪已经能达到35万左右,虽然还比不上金融头部薪资,但至少让更多人看到了希望。     问题的关键不是不让人才选金融,而是要让基础研究的人也能体面生活、得到认可,金融带动经济活力,基础学科支撑国家根基,两者都重要。     健康的人才生态,应该让每个人选择都兼顾个人价值和国家需求,让寒门子弟不用在钱和理想间纠结,让科研工作者不为生计发愁。     施一公的呼声不是否定谁的选择,而是提醒大家:国家的长远发展,靠的是愿意坐冷板凳、啃硬骨头的人。     顶尖人才的流向,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只要越来越多状元投入基础学科,科研性价比提高,人才流向自然会均衡。     归根结底,一个国家不能只靠“赚快钱”的金融行业,还必须依靠扎实的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     希望施一公的话能引发更多思考,也希望政策和资源更多向基础学科倾斜,让顶尖人才既能实现个人价值,也能扛起国家发展的重任。     对此你怎么看?

0 阅读:104

评论列表

茶屋千家

茶屋千家

2
2025-11-22 18:39

说一千道一万,生活胜于情怀。没钱,不是生活,什么都没有。

猜你喜欢

霁雾阙任

霁雾阙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