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中日争端,美国又想强抢中企港口,拿走巴拿马港口还不知足 中日在东亚磕得正紧,美国却悄悄伸手到了欧洲南边的港口,巴拿马的港口才刚被美国“摆平”,现在轮到希腊了。 嘴上说是“支持希腊发展”,背地里却是想把已经被中国企业干成样板的港口再“转手”回西方,这种套路,熟得不能再熟。 十多年前,没人会觉得比雷埃夫斯港有什么前途,希腊债务危机爆发时,整个国家都在为还债发愁,这个老港口,年吞吐量还不到90万标箱,全球排名连前90都挤不进去,谁还会对它上心? 但中远海运来了,带着投资,也带着运营经验。当时不少人质疑:中国企业跑这么远来管港口能行吗? 结果,2024年这座港口已经从当年的“边缘人”,变成了地中海的“流量王”,年吞吐量翻了五倍,飙到510万标箱,全球排名直接冲上第24位。 不仅吞吐量涨了,港口也成了当地的“就业发动机”,从管理到装卸,至少创造了3000个直接岗位,再加上物流、交通、商业,一路带动的经济附加值已经占到希腊GDP的1.56%。 2024年港口总收入2.31亿欧元,这可是实打实的贡献,不靠炒作,全凭干出来的。 眼看着中资把比雷埃夫斯港盘活,美国坐不住了,这时候,美国驻希腊大使跳出来了,开口就提“重新评估港口控制权”,理由是“平衡地区影响力”。 但别忘了,这位大使几年前在公开场合还骂希腊人是“欧洲的寄生虫”,现在突然换口风要“支持希腊发展”,这转变也太快了点。 嘴上说是为了希腊好,实际是怕中国的港口网络越织越密,放眼全球,美国这几年干的活,几乎都一个套路。 从巴拿马港口、澳大利亚达尔文港,到现在的比雷埃夫斯港,都是先放话、再施压、最后逼盟友“换人”。 在巴拿马,美国一通政治施压,硬是让当地政府不再续签中企的港口合同,达尔文港更是典型,中企拿到了运营权,美国就立刻要求“重新审视”,短短几年三次干预。 说白了,美国不是怕中国在这些地方搞什么“军事基地”,而是担心中资把港口运营做成了标杆:不靠军事、不搞干涉,只靠经济和效率,这种模式一旦被复制得太多,美式控制就越来越难施展。 美国对港口的态度,说白了就是“谁掌控,听谁的”,它自己在全球有200多个海外军事基地,却对中企运营的商业港口高度紧张。 为什么?因为中企不是来“看风景”的,而是真把这些港口当生意做,当别人用“市场思维”干事,美国就只能用“安全威胁”来回应。 比雷埃夫斯港就是个典型,中远海运不是来“圈地”的,而是签了合同、投了钱、干了活,现在美国却想让希腊“另起炉灶”,这不是害人家毁约吗?希腊自己也清楚这事的分量。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模式是“长期投资”,用十年、二十年去打基础、建网络,而美国呢?更多是“控股思维”,要么买断,要么换人,干的是短期控制,图的是话语权。 这样一对比,谁是真合作,谁是做样子,一目了然,很多人以为港口只是装货卸货的地方,其实它早就是全球博弈的风口。 港口控制权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战略节点的争夺,特别在地中海这种位置,一旦谁掌控了重要港口,谁就能在物流、能源、贸易上占据主动。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在海外投资港口,不是简单地“买买买”,而是搭建海上网络,把贸易通道做得更顺更稳。 比雷埃夫斯港正是这个网络的一环,它连接的不只是希腊和中国,更是亚洲和欧洲的供应链,而美国担心的正是这个:一旦这个网络成熟,不再依赖美西港口,那美国的影响力就自然缩水。 所以,美国这次盯上比港,不是因为它突然对希腊感兴趣,而是怕错过“战略翻盘”的机会。可惜的是,它不是自己去投资建设,而是逼别人“换运营商”,这种思路,早就不合时宜。 港口的运营不是一锤子买卖,是长期打磨的过程,中远在比雷埃夫斯港十多年,一点一点把效率拉上来、服务提上去,连港口工会都承认:这几年收入和保障确实提升了。 而美国现在来插手,只会让当地陷入不确定。谁还敢长期投资?谁还愿意签下十年二十年的合同? 更何况,对希腊来说,比港已经成为国家复苏的重要支点,破坏它的稳定,不就是在动摇希腊的经济根基?所以就算美国施压再多,希腊政府的态度也很明确:协议有效,合作继续。 美国总说要维护“国际规则”,可自己却一再破坏规则,港口是商业资产,不是政治筹码,比雷埃夫斯港从危机中爬起来,不靠谁“施舍”,而是靠中企真金白银地干活,这不是“威胁”,这是合作的样板。 想要赢得尊重,靠的是实绩,不是霸权,比雷埃夫斯港的故事还在继续,而谁才是真正的合作伙伴,时间会说话。 信息来源:美国大使施压希腊出售中企运营港口,希腊拒绝——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