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发现:能活到75岁的糖尿病人,大多在60岁,就不做这4件事了 周大爷是社区里出了名的“糖龄老将”,五十多岁查出糖尿病,一开始也不当回事,照样三顿大米饭加甜点,口渴了就来瓶饮料。后来住了两次院,吓得够呛,才开始慢慢调整生活习惯。 他今年七十四了,前段时间去医院复查,血糖平稳,肾功能也正常,医生都说他算是糖尿病人里控制得很不错的。说到底,他就是比很多人早十年改掉了几个要命的毛病,算是挺有前瞻性的。 很多糖尿病人都是在刚确诊那几年掉以轻心,等并发症来了才后悔。但也有一部分人,能活得比其他病友长,就是因为到了六十岁左右,他们就开始避开一些高风险的行为,不靠药物硬撑,也不一味迷信偏方,而是改生活习惯,稳稳当当地过日子。 不少人到老都还天天吃高油高盐,嘴上说控制饮食,实际餐桌上一点没改。能控制得住的人,往往都在六十岁前就开始戒掉重口味,清淡饮食坚持下来。 有个大规模调查里提到,每天摄入过多盐分的糖尿病人群,五年内出现肾病的风险比清淡饮食者高出两倍。这个数字不是小事,特别对本身肾功能就容易受损的糖尿病人来说更危险。 还有一类人到现在还不爱动。说是年纪大了,骨头疼,动不了。其实六十岁以后身体确实没那么灵活,但不等于就该完全停下来。 真正活得稳当的人,早在中年就养成了走路的习惯。每天五千到八千步不是非要完成,但动起来这件事本身就是最好的控糖手段。很多坚持散步的老人,吃得比别人多,血糖反而更平稳,说明运动确实不是装样子。 情绪这事也不能不提。有些老人脾气大,一点不顺心就火冒三丈,长期下来血糖忽高忽低。情绪波动和胰岛素的敏感性关系很大,长期焦虑或易怒的人,血糖控制难度翻倍。 那些能稳稳活到七十多的糖尿病人,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不急不躁,情绪稳定。哪怕遇到事儿,也能先坐下喝口水,不轻易上火。 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随便断药。有些人一查血糖降下来了,就开始偷着减量,甚至停药,觉得自己靠饮食也能控制。 但很多人正是停药之后一段时间,突然出现视力模糊、脚麻木、尿多这些并发症。能活得久的病人,往往是在医生指导下规律用药,从不擅自改变剂量。他们不是迷信药,也不是靠药命,而是知道药物只是工具,用得对才有用。 到老了,谁都想多活几年,但对糖尿病人来说,这可不是靠许愿能做到的事。那些能稳稳走过七十多岁的人,基本都是在六十岁左右就已经开始对自己的身体上心了。 他们不贪嘴、不偷懒、不动气、不瞎折腾。糖尿病不是绝症,但它最怕人拖。每一个现在的习惯,都是未来的答案。 越早懂得改,晚年的日子才能轻松一点。不是看谁控制得最严,而是看谁最稳得住。那些稳住的人,活得更久也更有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