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马占福在自卫反击战中牺牲,战后,团部来到他家看望英雄的母亲却找不到人

溪边喂鱼 2025-11-21 21:02:48

1987年,马占福在自卫反击战中牺牲,战后,团部来到他家看望英雄的母亲却找不到人,经打听才知道,因为生活贫困,马占福的母亲正在沿街乞讨! 团部的几位同志是带着全团官兵的牵挂出发的。出发前,他们翻出了马占福的入伍档案,照片上的小伙子浓眉大眼,笑容里带着西北汉子特有的憨厚与坚毅。 谁能想到,这个才20岁出头的青年,在战场上会爆发出那样惊人的勇气——在某次收复阵地的战斗中,马占福主动请缨担任爆破手,面对敌人密集的火力封锁,他接连炸毁两个火力点,在冲向第三个目标时,被敌人的炮弹击中,壮烈牺牲。 部队为他追记一等功,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可这些荣誉证书和军功章,他们却不知道该送到谁的手中。 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整整一天,才抵达马占福的家乡——宁夏海原县一个偏远的村庄。村子不大,土坯房稀稀拉拉地分布在山坡上,风吹过光秃秃的山梁,带着几分萧瑟。 同志们挨家挨户打听,村民们一听到马占福的名字,眼神里都露出复杂的情绪,有敬佩,有惋惜,还有一丝难以言说的沉重。一位白发老人叹了口气,指了指村外的大路:“你们找他娘啊?怕是不在村里,这阵子常看到她在镇上乞讨呢。” 这句话像一块石头砸在同志们心上。他们实在无法想象,一位英雄的母亲,竟然要靠乞讨度日。顺着村民指引的方向,他们驱车赶往镇上,刚进街口,就看到一个瘦弱的身影蜷缩在墙角。 老人穿着打满补丁的旧衣裳,头发花白凌乱,手里捧着一个豁口的粗瓷碗,眼神里满是疲惫与茫然。 当同志们拿出马占福的照片确认身份时,老人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一下,随即泪水就涌了出来。“我儿……他是不是不在了?”她的声音沙哑得几乎听不清,却字字戳人心窝。 马占福的家比同志们想象的还要贫困。一间低矮的土坯房,四壁透风,屋里除了一张破旧的土炕和几件简陋的农具,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 邻居们说,马占福是家里的独子,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小时候家里穷,马占福没念过几天书,却从小就知道孝顺母亲,上山砍柴、下地干活,什么重活累活都抢着干。 18岁那年,征兵的消息传到村里,马占福第一个报了名。临走前,他跪在母亲面前磕了三个头:“娘,等我立功受奖,一定让您过上好日子。”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母子俩最后的告别。马占福牺牲的消息,部队原本想慢慢告知老人,可当时通讯不便,加上老人常年独居,消息迟迟没有传到她耳中。 家里的田地因无人照料渐渐荒芜,仅有的一点积蓄很快耗尽,老人年纪大了,干不动重活,为了糊口,只能瞒着村里人,偷偷去镇上乞讨。 她不知道儿子已经成为英雄,更不知道部队会来找她,只是日复一日地盼着儿子能平安归来,盼着他那句“让您过上好日子”的承诺能兑现。 团部的同志们红着眼眶,把马占福的军功章和荣誉证书递到老人手中,详细讲述了他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老人颤抖着抚摸着军功章,上面的国徽熠熠生辉,那是她儿子用生命换来的荣耀。 她没有号啕大哭,只是紧紧抱着军功章,泪水无声地顺着皱纹流淌,嘴里反复念叨着:“我儿有志气,没给娘丢脸……” 同志们当即凑了一笔钱,又联系了当地政府,为老人解决了生活困难,修缮了房屋,还为她办理了优抚待遇。消息传开后,村里人和部队官兵都深受触动。 很多战友自发为老人捐款捐物,每逢节假日,都会有人专门来看望她。老人常常坐在门口,望着远方,手里攥着儿子的照片,仿佛在等待那个永远不会归来的身影。 马占福用年轻的生命捍卫了国家领土完整,他的英勇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而他的母亲,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在承受丧子之痛的同时, 还因生活所迫沿街乞讨,这一幕让我们无比心疼,也让我们深刻意识到,英雄的奉献不应被遗忘,英雄的家属更应得到妥善的照料。 如今,时代变了,国家越来越强大,对烈士家属的优抚政策也越来越完善。我们不会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不会再让烈士母亲无依无靠。 但我们更不能忘记,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是无数像马占福这样的英雄用生命换来的。他们在战场上义无反顾,为的是让亲人过上好日子,让祖国不再受欺辱。 英雄从未走远,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我们缅怀英雄,不仅要铭记他们的事迹,更要关爱他们的家属,让他们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温暖。这既是对英雄的告慰,也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溪边喂鱼

溪边喂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