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俄罗斯突然宣布了:准备向中国新一代宽体客机(含C929)供应复合材料机体结构件、大型复材主翼,以及推力约26吨的PD-26涡扇发动机。 俄罗斯这次拿出来的可都是“压箱底”的好东西,他们MC-21客机的复合材料机翼,那可是航空工业里的“王牌选手”。 这种机翼用的是全球最先进的非热压罐固化工艺,比传统机翼更轻、更结实,而且已经在量产的飞机上用过了,效果杠杠的。 以前俄罗斯可宝贝这些技术了,轻易不往外说,现在却主动要跟中国合作,诚意那是满满的。 还有那个PD-26发动机,虽然还没研发完,但它是基于PD-35核心机改的,26吨的推力对宽体客机来说特别合适,要是能用上,中国在宽体机动力这块的短板就能补上了。 不过,俄罗斯也不是白帮忙的,这几年,西方国家老制裁俄罗斯,他们的航空工业都快“断炊”了,MC-21客机因为复合材料供应不上,进口零件也受限,生产进度拖得特别慢,都快“散架”了。 这时候跟中国合作,俄罗斯既能拿到订单,让产业链重新活起来,又能给PD-26发动机项目弄点资金,还能找个地方验证发动机性能,这买卖做得,简直“一箭三雕”。 面对俄罗斯的“大礼”,中国可没急着答应,C929项目早就进入详细设计阶段了,风洞试验、结构优化都按计划推进。 动力系统这块,中国更是“多手准备”:自己研发的长江2000发动机已经完成高空台测试了,进度比PD-26至少快两年,完全能自己保障供应。 俄罗斯的提议,对中国来说就像一道“附加题”,要是他们的技术成熟,适航认证也顺利,那可以当个“备选方案”,但要是影响交付时间,或者让海外用户不放心,中国肯定不会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 中俄这次合作,可不光是技术上的买卖,要是C929真能用上俄罗斯的部件,全球宽体客机市场就要出现第一个“非欧美阵营”的竞争者了,波音、空客这两家“老大哥”的好日子可能就要到头了。 更厉害的是,这可能会让技术路线变得更多样化,俄罗斯的复合材料工艺、中国的航电系统,再加上中俄一起验证的发动机技术,说不定能搞出一套全新的设计标准和制造体系,重新洗牌全球航空产业链。 俄罗斯送来的这些“大礼”,对中国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从短期看,合作能让C929研发得更快,技术风险也能降低不少,但从长远看,中国必须坚持“自己研发为主,外面帮忙为辅”的原则。 航空工业可是国家的战略产业,核心技术靠买、靠讨是行不通的,只有自己掌握了,说话才有分量。 俄罗斯的“示好”也提醒我们:国际合作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施舍,而是实力的较量,中国已经用C919证明了自己能造窄体客机。 未来,C929能不能打破宽体机的垄断,关键不在用不用俄罗斯的部件,而在能不能建立一套完整的适航体系、稳定的供应链,还有自己能不断升级的技术。


强化831001
如果真有这事。那就是俄罗斯穷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