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大臣高适是个怎样的人,高适一生有哪些成就?   在唐朝诗人堆里,高适绝对是“

墨韵兰亭 2025-11-21 00:21:57

唐朝大臣高适是个怎样的人,高适一生有哪些成就?   在唐朝诗人堆里,高适绝对是“大器晚成”的天花板。别人二十成名、三十拜相,他倒好,五十岁前混得比街头卖艺的还憋屈,蹭饭度日是常事;可五十岁后突然开了挂,从舞文弄墨的穷书生,一路做到封疆大吏,最后还封了侯,成了唐代唯一靠军功封侯的诗人。《旧唐书》都忍不住夸:“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是河北景县人,出身渤海高氏,听着是名门之后,可到他这辈早就家道中落。二十岁揣着满腹才学闯长安,本想求个一官半职,结果连皇帝的影子都没见着,盘缠花光后只能灰溜溜回老家。   之后几十年,他就靠漫游混饭吃,在梁宋一带种地钓鱼,和李白、杜甫同游过梁园,也在边塞军营里打过杂,啥苦都尝过。但这颠沛日子没磨掉他的棱角,反而把民间疾苦、边塞风沙都刻进了骨子里。   四十多岁时,高适总算摸对了路子,投笔从戎。他跟着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出塞,不是当吟风弄月的幕僚,而是扎在军营里,看士兵天不亮练箭,听伤兵讲战场惨烈,连风吹帐篷的声音都记在本子上。   这份经历,让他的边塞诗和别人截然不同。岑参写边塞是“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奇丽,他写的却是“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的沉雄,字字都沾着泥土和鲜血。   他的《燕歌行》堪称唐代边塞诗的巅峰。开篇写大军出征的壮阔,中间转笔就写“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一边是征夫在蓟北厮杀,一边是思妇在城南断肠,把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温情捏得死死的。   更狠的是他敢骂,诗里明着怼那些草菅人命的将军:“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拿爱护士卒的李广和当下的庸将对比,字字都是锋芒。这首诗不光是诗,更是边塞的“战地报告”,既有对士兵的同情,又有对家国的担当。   安史之乱的爆发,成了高适人生的转折点。叛军一路南下,唐玄宗慌了神,有人建议分封诸王掌兵权,高适当场跳出来反对,说诸王年少不懂军事,只会添乱。这话传到刚登基的唐肃宗耳朵里,肃宗觉得这书生有见识,立马召他来议事。高适把战场形势、叛军弱点说得头头是道,肃宗当场封他为左拾遗,让他跟着大军平叛。   这时候的高适早就不是纸上谈兵的诗人了。永王李璘在江南作乱,李白还糊涂地跑去当幕僚,高适却主动请战,被派去当淮南节度使,带兵平叛。他治军严整、战术得当,没费多大劲就平定了叛乱,立下大功。之后他又转战各地,抵御吐蕃、安抚流民,朝堂上敢直言进谏,军营里能身先士卒,硬生生把“诗人”的标签换成了“将军”。   到了晚年,高适被召回朝廷,进封渤海县侯,官至刑部侍郎。当年那个蹭饭的穷书生,终于活成了自己诗里“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的英雄。他的诗也越写越有力量,送别友人时写“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没有半分悲戚,全是豪迈底气。   高适的厉害之处,从来不是突然逆袭的运气,而是把半辈子的苦难都酿成了养分。前半生的颠沛,让他懂民生;后半生的征战,让他知担当。他的笔能写尽山河壮阔,他的剑能护得家国安宁,这种“笔尖藏锋、马革裹尸”的人生,比任何华丽辞藻都更动人。直到今天读他的诗,依然能感受到那个乱世里,文人最硬的骨气和最热的赤诚。  

0 阅读:57
墨韵兰亭

墨韵兰亭

感谢大家的关注